读完2013年9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的《租书,为实体书店的坚守打开一扇窗》,得知上海长宁区天山路上有家叫乐开书店的租书店。
据悉,这家开业于2011年10月的租书店,是上海目前唯一的租书店。这家租书店,能够坚守到现在而不象深秋的树叶随风飘落,主要是因为:一,经营有道。该租书店模仿健身房经营模式,采取书友会员制。即,要求读者办理从148元的季度卡到498元的年度卡;读者办好书友会员卡后,则分别可一次租1N3本书,外加一本杂志。二,与读者建立良好关系。该租书店的书籍,绝大多数根据书友的口碑精选出来,并根据书友意见每周更新,还邀请书友通过微博豆瓣或短信提交想看的书单,而后根据大家的意见选购书籍。三,得到广大书友的鼓励。据称,该租书店经营者每每流落出“撑不下去”的想法时,不少书友总是给予鼓励,并以实际行动支持他们“将实体书店进行到底”。四,得到政府有关部门资助。据报道,上海新闻出版局为保护这一上海唯一的租书店,曾经从相关基金中拨款5万元给该租书店,作为对实体书店的扶持。
浩瀚的上海滩上,目前竟然仅存一家租书店,且全靠广大书友的鼓励和政府有关部门资助,才得以实现“将实体书店进行到底”。这件事,不能不让我产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凄凉感慨!更产生对各地租书店的惦念。
数十年前———我读小学和初中时,我家附近有家租书店。此租书店里陈列不少供成人阅读的书籍,更陈列一些供少儿阅读的连环画。在那里,不论是“大人书”,还是“小人书”,既供读者坐在那里租阅,也供读者租回家阅读。我经常利用学余时间,特别是寒暑假期间,或去那里阅读连环画,或将连环画租回家阅读。当然,其他街道也有租书店,但我离家较远,很少光顾,可每次路过那些租书店,往往看见有小孩在那里津津有味地阅读连环画,有的坐着,也有蹲着的。谁料到,当我经过“上山下乡”历练回到城里后,竟发现这儿时租书看的“伊甸园”已越来越少,不禁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情,一直到1996年前后,发现其他街上又有租书店开业,心中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并情不自禁地走进两家租书店。我看到,这两家租书店,以出租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为主,附带杂志,不经营连环画出租业务。也就是说,他们主要为成人服务。我曾经在那里逗留多时和经营者交谈过,知悉由于房租钱比较便宜,租书看的人较多,经济收入还算过得去。只可惜,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此后的“旧城改造”,“改造”掉了那两家租书店,以致我不得不寻找别的租书店。这一寻找,忽然发现,城市中的租书店庶几乎已经成为明日黄花,寥若晨星。
我想,租书店濒临灭绝之情况,上海存在,笔者所在城市存在,别的城市绝不会“例外”,当引起全社会关注。
其实,租书店对建设当代城市文明,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没有理由排斥或拒绝租书店。不妨想一想:在书籍价格贵得令人望书兴叹的现实语境下,还有多少工薪族会买一本书看一本书?临时居住城市而无处藏书的外来务工者、高校求学者及出差办事者,多么盼望一家又一家的租书店来满足他们的读书欲啊?何况,有些只能供消遣阅读而毫无收藏价值的书籍,根本不需为阅读而购买,只需租借阅读?清朝文学家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尽管存在有失偏颇之虞,但还是有一定道理,至少表明,租(借)书看,可省钱,可省事,可逼迫读书人将书尽快读完。自然,租书看也有不足之处。如,会使读书人养成不藏书习惯,会使读书人养成“快餐式”阅读习惯,会使读书人因书籍不卫生而染上疾病……然而,这不是我们排斥或拒绝租书店的理由,只要读书人摆正藏书与读书的关系,摆正精读与泛读的关系,只要租书店经常给书籍消毒,这些不足之处完全可以弥补。
拯救“租书店”,不能让租书店成为历史的记忆!
(浙江省湖州市 孙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