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7月24日 星期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贺来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7月24日   08 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含《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研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其规律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九册),袁贵仁、杨耕/主编,38.00~50.00元/册

        提要:近年来,不少人或专注于对种种“分支哲学”或“部门哲学”的探讨,或倾心于对国外各种思潮、流派和人物的评述,而哲学基础理论的创新和突破相对较为沉寂。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丛书尤显可贵。

        哲学基础理论是全部哲学研究的核心和根本,它对于生成一个时代的哲学观念,变革过时的哲学教条,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近年来,不少人或专注于对种种“分支哲学”或“部门哲学”的探讨,或倾心于对国外各种思潮、流派和人物的评述,而哲学基础理论的创新和突破相对较为沉寂。摆在眼前的这套“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丛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共十本,汇集了国内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力作,展开了一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全景式画面,是国内近年来在此领域所收获的一份难得的、很有分量的成果。这套丛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它几乎囊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领域最为重大的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展开了内容丰富、具体深入的探讨。本体论、辩证法、历

        史观、自然观、认识论、文化理论、价值理论、人的理论等,这些无疑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中最为核心的课题,本丛书集中了国内这些问题场域有代表性的学者,从不同视野对它们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袁贵仁的人学研究、吴晓明的本体论研究、孙正聿的辩证法研究、欧阳康的认识论研究、杨耕的历史观研究、丰子义的社会发展观研究、马俊峰的价值论研究、衣俊卿的文化哲学研究、王南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规律的研究、刘放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等,均在国内处于前沿水准。可以说,本丛书为读者全面了解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的研究状况,提供了一个权威的读本。深入阅读,人们会进一步发现,虽然丛书中每一部著作都体现了作者不同的研究视角与学术个性,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充分吸收了国内外学术界有关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显现出较为厚重的学术背景与开阔的学术视野。首先是它们较为深入地反映了国内学术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重大理论进展。例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研究”中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探讨,“马克思辩证法的研究”中对于辩证法的“实践基础”的阐发,“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对于“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论述等,都是新时期以来学术界聚焦的学术热点问题,作者们以敏锐的时代感和自觉的历史感,认真消化了其有益成果,并努力有所推进和创新。从这些著作中,读者们能切实感受到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经历的理论嬗变与所取得的思想进步。同时,这些著作对于国外哲学,尤其20世纪西方哲学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也展现出十分可贵的开放、包容与对话态度。例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对国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成果的借鉴,“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研究”对现代西方哲学中本体论思想成果的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对话研究”对现代西方哲学特点、趋势与成果的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研究”对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进展的深入了解,等等,都体现了学者们对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及其真实进展的深入把握和理解。这些向我们表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既立足于当代中国特有的理论语境与现实生活基础,同时也越来越显示出世界性的眼光与胸怀。不回避理论困难,以哲学应有的理论勇气面向未来,积极探索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可能路径和前景,这是丛书给人留下的又一深刻印象。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最忌封闭在自己建构的思想框架中“自我陶醉”和“自我满足”,在此方面我们曾有过十分深刻的教训。本丛书的作者们对此有充分的自觉,他们从不同视角和问题意识出发,一方面对陈旧的哲学观念和理论教条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批判,从而努力推动哲学观念的变革,另一方面对于各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大问题有清醒的意识。例如“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从十个方面提炼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明确提出了“全球化的文化逻辑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使命”这一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规律研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前景”的前瞻性探讨,等等,这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正如丛书主编在“总序”中所说的那样:“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神化’即教条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绝对真理体系……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钝化’,即磨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锋芒,将其变成一个‘价值中立’、无任何立场的‘讲坛哲学’、‘论坛哲学’、‘知识体系’。”这是贯穿在本丛书所有著作的基本共识。只要坚持这一点,我们有理由相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