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尼奥的工作习惯向来很挑剔,留下的《2666》的定稿中五个部分标得清清楚楚。波拉尼奥的短篇可谓控制简练的精确典范。他的两个大部头巨制都是别有所图:要写出那种把粗糙的边缘、散漫的目标、失误、缺点全都容纳进来的作品。在此,生活的心血全部流进了艺术,反之亦然,甚至最终为死亡,那个人生中最伟大的矛盾,裂开了缝隙。考虑到不朽只有在死后才可能获得,波拉尼奥为了排练它的到来可谓殚精竭虑。———时值智利大作家波拉尼奥去世十周年,他的长篇杰作《荒野侦探》、《2666》英译者娜塔莎·温默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他的写作(《波拉尼奥:一生都在排练不朽》,《晶报》“深港书评”2013年7月6日摘自娜塔莎·温默《罗贝托·波拉尼奥与他的<荒野侦探>》一文)。
本书旨在梳理中国的发展脉络,主要从执政党的主观选择角度出发,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实行新民主主义、仿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转向改革开放。书的重心在于分析这五次选择的根本动因:为什么中共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的实践,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什么觉察出苏联模式的弊端之后,会发动一场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为标志的乌托邦运动?对大跃进进行反思,为什么会引出“文化大革命“?一般公众可能会从领袖意志的角度寻找答案,但问题显然没有那么简单,理解这一次次转变需要从历史、制度等方面寻找内在逻辑性。书中“讨论”部分值得关注,王海光、章百家、唐少杰、韩钢等国史、党史以及其他领域的10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谈了个人看法,和作者萧冬连先生争鸣、对话,或者补充新的角度和观点,对于读者颇具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