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夜市就是夜间做买卖的市场。
其实,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夜市”雏形,始称“夜”。唐代正式出现“夜市”;到宋代,京城汴梁夜市便已初具规模,达到了“车马阗拥,不可驻足”的程度。据史载,中国城市建筑布局发展到宋代已经相当完备,街坊界限明确,形成专一功能的商贸休闲区域,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夜市的形成和繁盛。《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之一载:“太祖乾德三年四月十二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说明此时三鼓以前的夜市已经合法。《东京梦华录》上对当时分布在东京城内的州桥夜市、东角楼街巷、马行街店铺、相国寺万姓交易市场等皆有详细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记载的小吃种类数不胜数,如胡饼、环饼、汤饼、凉饼、肉饼、灌汤馒头、卤鸡、馓子、糖醋熘鱼、灌汤包子等;仅热菜烹调技术就有烧、扒、煨、烤、煎、炒、烹、炸、蒸、熬、滑、涮、糟、酱、炙等29种之多。从那时起,开封小吃就开始闻名天下,其场面之盛,品种之全,特色之丰,令人叹为观止。
到了徽宗时期,东京的商业已发展到鼎盛阶段,尤以饮食业最为繁盛。全城各条街巷,酒楼食店星罗棋布,食摊小贩比比皆是。当时东京的上户酒楼,称为正店,如潘楼、白矾楼、长庆楼等。其中最大的一家白矾楼,《齐东野语》卷宗11中称其:“乃京师酒肆之甲,饮徒常千余人”。《东京梦华录》卷2《酒楼》中也有记载:“后改为丰乐楼,宣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正是当时矾楼盛况的写照。当时的夜市也多在这些酒楼、妓馆、瓦子(娱乐场所)附近所在的街道两旁。但无论是古夜市或今夜市,主要经营的是饮食业,《东京梦华录》卷2《州桥夜市》中记载:“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熬肉、乾脯……至朱雀门、旋煎羊白肠、鮓脯……”《铁围山从谈》卷4记载开封马行街的夜市中说:“寻常四梢远静去处,夜市亦有焦酸果、猪胰胡饼’’热闹的程度是:“蚊蚋恶油,而马行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更鼓罢,故永绝蚊蚋。”
时至今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旅游业的逐步发展,各大中小城市几乎都有了夜市。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去濮阳采访石油工人,就领略过该市的夜市景况。因为当时濮阳刚评上全国文明城市,对夜市管理很有规划。统一时间,夜市广场上,开始灯火通明,小商小贩们全是统一的白色大褂,白色厨师高帽。包括所推的双轮车也是统一白色,统一编号。摊主们各站其位,各献其能,给人的感觉是干净整洁又壮观。去年在京城也逛过王府井夜市,也挺有组织,凭票经营,摊主认票不收钱。品种繁多,各有特色,面食有烩面、卤面、锅盔、烧饼、油酥火烧;焰食有小笼包子、汤面饺、烧卖、煎包、合叶面、抄手等、油炸类有炸面角、馓子、麻花、炒凉粉等,甜食类有江米甜酒、宫中杏仁茶、冲藕粉、糖炙红梨、花生糕、糯米馅、麻糖、甜玉米等。可谓各色品种一应俱全,应有尽有,而且是东南西北的名吃大汇合:什么北京切糕、天津凉团、山西刀削面、浙江鸡丝馄饨、四川麻辣豆腐、新疆烤羊肉、朝鲜什锦小菜和驴打滚儿等等,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一饱口福。
夜市,代表着盛世祥和,那气氛那感觉,有着白市的不同,是人世间的另一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