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59岁的德国女作家西比莱·莱维查罗夫(Sibylle Lewitscharoff)上周获得了德国最负盛名的文学大奖——格奥尔格·毕希纳奖。
“我感觉就像文学教规里一个无畏的小作家。还有很多作家比我更有勇气。”莱维查罗夫在得知自己获奖后说。
负责遴选获奖者的德国语言文学院6月4日宣布:“西比莱·莱维查罗夫通过不知疲倦的观察能力、叙事上的幻想和语言上的创新,重新探索了我们对日常现实所知所感的边界。”
1954年4月16日,西比莱·莱维查罗夫生于德国西南部城市斯图加特,母亲是德国人,父亲则是在1940年代移民德国的保加利亚医生。她在大学研读宗教研究,旅居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巴黎,现在德国卡塞尔大学出掌格林兄弟教席,并安家于柏林。
在投身全职写作之前,她在一家广告公司做会计,业余时间写广播剧和特稿。小说处女作《三十六义人》(36 Gerechte)出版于1994年.
1998年,莱女士以所著小说《弹球》(Pong)获得了英格伯格·巴赫曼奖。书中的主人公是个一心改变世界的疯子。
德国之声报道,莱维查罗夫曾说,她的写作目标是“与死者对话。”
她9岁时,父亲自杀身亡。这一事件对她的人生和创作皆有重大影响。2009年,她以小说《阿波斯托洛夫》(Apostoloff),寄托对父亲和父亲的祖国保加利亚的情感,从而获得当年的莱比锡书展奖。《世界报》一度盛赞她是“当代德语文学最耀眼的文体家”。
小说开场,不招人爱的父亲已经死了。一个保加利亚流亡者替两姐妹雇了一辆豪华灵车,让她们把死父亲从柏林送回索菲亚下葬。姐妹俩性格迥异,一个言语尖刻,咄咄逼人,另一个却温文尔雅,体贴周到。于是,一人坐到后座上,另一个坐进了前排的副座。一路上,迷人的男司机鲁本·阿波斯托洛夫向姐妹俩介绍保加利亚的各种宝贝:孔雀翎图案的陶罐(可异里面装的是有毒的染料),黑海的海岸(可惜已经全毁了),建筑(简直是20世纪的犯罪)。这里只有单调的风景,糟糕的食物,黑手党至上的文化。对姐妹俩来说,保加利亚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父亲虽为成功的医生,却是忧郁的侨民,他不断出现在两姐妹的梦中,绑着自己的上吊绳。
柏林洪堡大学的文学专家乌尔丽克·维德(Ulrike Vedder)认为,莱维查罗夫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始终在变化。
此外,宗教也是莱女士小说的一大主题。
毕希纳奖由德国语言文学院创办于1950年,以19世纪剧作家格奥尔格·毕希纳(1813-1837)命名,奖励作出重要贡献的德语作家和诗人。该奖前年提高了奖金,由往年的4万欧元升至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0.4万元)。
毕希纳奖的往届得主中名家云集,包括、马克斯·弗里施(1958年获奖)、保尔·策兰(1960)、英格伯格·巴赫曼(1964)、君特·格拉斯(1965)、海因里希·伯尔(1967)、托马斯·伯恩哈德(1970)、彼得·汉德克(1973)、克里斯塔·沃尔夫(1980)和艾尔弗丽德·耶利内克(1998)。去年的该奖颁给了德国女作家费利西塔丝·霍佩(Felicitas Hoppe)。
2013年毕希纳奖颁奖典礼将于10月在德国语言文学院的所在地达姆施塔特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