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初,昆仑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了一套纯文学丛书“回报者文丛”,三年内出版两辑共六卷,作者是优秀青年作家毕飞宇、鬼子、东西、裘山山、徐坤、孙惠芬。每本书以作家文学自述、生活影像和最具影响力的中短篇小说融合在一起,以“回报读者,回报亲人,回报社会,回报文学馈赠”为主旨。2003年第二辑出版后,中国纯文学市场走向低谷,出版社因策划、编辑人工作调动等原因,丛书被迫中断。
2012年,就在“回报者文丛”第三辑即将恢复出版之际,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昆仑出版社认为,纯文学市场或可迎来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当前最具人气的实力派青年作家加盟“回报者文丛”第三辑。
这套丛书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内容之一,是作家三至五万字的文学自述。这部分内容以作家生活、情感经历和文学感悟,再融合个人从小到大的影像资料,以及与文学创作相关的图片。作家自述、影像和和中短篇小说力作合一,形成了一个作家“名片”式特色图书,成为广大文学青年的良师益友。据说,每个加盟作家都会主动用稿费购买部分图书作为礼物赠送亲友。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得主毕飞宇已经拥有稳固读者群。在他看来,一个作家的作品毕竟有限,佳作比例也不会太大,自己的中短篇小说选本已经够多,然而为这本书,确切说是为这本书的图文自述写作,当年他曾专门请一位摄影家朋友跟自己回故乡一个多月。2012年,后起之秀徐则臣在谈到自己入选丛书时说:“这本书显然又非全然自传。我的回忆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页码用来印刷小说……此书的创意满足了我,由我而及写作,由写作又反观我自己,这个过程,正是通往我的乌托邦的旅程。”
值得一提的是,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从始至终参与其中。他三度为丛书作序。在谈到一套丛书坚持十年出版时,他说:“十年,听着很长,过着很短。这个时代的小说家远比他们的前辈谦卑,他们缺乏英雄气概。但是,他们中间依然有人怀着信念:通过小说,通过想象、叙述和描写,他们将揭示某些不为人知的景观。
文丛第三辑也是六位作家,徐则臣(《通往乌托邦的旅程》)、鲁敏(《回忆的深渊》)、罗伟章(《白云青草间的痛》)、葛水平(《走过时间》)、魏微(《1988年的背景音乐》)、王凯(《指间的巴丹吉林》)。六位作家中,罗伟章、葛水平属“六○后”,另四位是“七○后”,最年轻的徐则臣生于1978年,才30出头,但他们都取得了骄人的文学成就,令读者、文学评论家瞩目。徐则臣说:“对我来说,并不是每本书都可以送人的,但这本书是可以送人的。今年春节有礼物送朋友了。”葛水平一看到样书即给责编发短信,用全部版税买书,送朋友、送亲人。
然而我还是忧虑的:在文学创作“百花齐放”到有些混乱的当下文坛,传统写作和纯文学阵地需要作家、出版家、书店、媒体和评论家的共同坚守——如果中国实力派作家,仅仅把这样一套有影响的丛书当成一张小小的个人名片,这是他们的悲伤无奈,果真如此,中国文学的寒冬也许还会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