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4月10日 星期三

    新经典

    保罗·威利斯:在一个变化了的世界上,为何要读《学做工》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4月10日   20 版)
    保罗·威利斯(1945- ):现执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是《民族志》期刊创始人兼高级编辑。1977年出版《学做工》,奠定了他在民族志、教育社会学/人类学领域“突破性”人物的历史地位。主要著作还有《世俗文化》、《大众文化》、《民族志的想象力》等。

        3月15日,《学做工》中文版首发式在清华大学举行。该书作者保罗·威利斯专程来到北京出席首发式,并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进行了座谈。

        “《学做工》中文版前勒口上的照片是我35年前拍的,那时,我是个嬉皮士,长发披肩,很帅气。30多年后,情况发生了很多变化,让人感叹。”而今顶着一个大光头的威利斯在开场白中说道。变化当然不限于个人,更让他感慨的,是英国劳工状况的变化。“1977年《学做工》出版时,工人阶级在英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今天,工人运动消歇,工会力量也大不如前。工人阶级曾经是变革的力量,但今天他们似乎已成为一个‘服从的阶层’。”威利斯说。

        也有一些东西似乎没有多大变化。比如他的“左派情怀”——或者用他的话来说,“人文主义立场”(《学做工》,317页)——在他的谈话中表现出来的,一如书中所显露的。谈到自己的工作,他说,民族志研究中有一种剥削关系:“作为一个民族志学者,你是一个‘窥视狂’,你努力四处打探以确保没有遗漏信息。……你正在做一种不平等的交换,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的,因为它看上去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却非常不平等。你从这种貌似信任和互惠的关系中得到了一些东西,然后单方面地在学术机构里把它‘市场化’成一种公共的、可交换的资源……你把它拿走,然后在学术机构里换成钱,就像《学做工》成了一本书一样,在以后的20年里卖了10万本。”对此,他甚至使用“罪过”一词来谴责自己。(《学做工》,319页)

        今天的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的数量庞大,《学做工》这样一本对底层人群充满关怀的书值得一读。但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这本书显得些晦涩。也许,威利斯在首发式上面向中国读者的发言能帮我们进入这本书的情景——

        英国工人阶级的变化

        英国劳工市场的情况变化很大。我写作《学做工》时,工人阶级文化以及工会运动很蓬勃。这本书出版后没几年,我们经历了大规模的去工业化,这削弱了工会运动。

        英国的教育系统在过去35年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前,人们希望教育能真正促进工人阶级的解放。现在,更普遍的看法是,教育要使工人阶级子弟为工作,或者长期失业做好准备。

        文化和大众经验也有极大变化。商业化飞速发展,各种资源,包括教育资源也商品化了,因此工人阶级的经验前所未有地建立在商品化的基础上。工人阶级使用智能手机、网络、微博。这一切与我书中描写的35年前的文化,像是处于不同的世界中。

        为什么《学做工》并未过时

        今天要问的不是为什么不读《学做工》,而是为什么要读它。《学做工》中探讨的情形与当今中国的情形之间有一些相似性,这也许是这本书在中国拥有读者的原因。事情总是有一些连续性。

        第一个连续性是,在当时和现在的世界,阶级差异仍然存在。在英国、美国,社会上层和底层之间的两极分化日益加剧。经济收入、物质资源、福利方面的社会不平等是一个明显、持续、基础的现象。现在的中国也是如此。

        第二个连续性是教育方面的矛盾。如果社会只有一个阶级,也许教育就很容易理解了。当社会非常不平等时,社会的不平等一定会在教育中反映出来。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生产统治阶级?是发展经济中的生产力?还是被统治阶级争取解放?还是与经济无关的人文总体发展?在一个阶级分化的世界,这些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教育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灌输

        学校不仅是自上而下的教学的实施场所,也是自下而上的文化生产和意义形成的场所。在英国的义务教育中,年轻人被迫来到学校。但他们总是听从上面传达的信息吗?也许听,也许不听。因为学生们作为人,有好奇心,有相互的交流,有其主动性,他们会生成新的文化,新的意义。我希望中国的读者能读一下这本另一个国家、另一个时代的书。我希望你们能够就今日的中国提出问题。教育是什么,是为了谁?考虑到学生的主动性,教育政策、教学法以及师生关系应该如何调整?

        尊重贫弱者的文化

        我们为什么需要民族志?我觉得它有理论和政治方面的重要性。我们所考察的文化虽然是底层的、反叛的,甚至是反社会的、违规的——在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语境中,主流社会都把它当作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但我们还是应该带着尊重来看待这种文化。政治远没有理解、尊重那些贫弱的人。比如,殖民者不尊重过殖民地的文化。而对于国内的所谓低等、愚蠢的文化,我们常常也没有给予尊重。长期民族志参与的重要性在于按照文化本身来理解它,尊重它,即使它看起来反社会并且愚蠢。民族志学者在研究中,应该摘下社会控制的有色眼镜,带上人类学的眼镜去看待研究对象。

        (皮特/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