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生活在“文化传统”之中

    常纪栋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2月19日   12 版)
    “文化传统与当下”丛书(《身边的传统》、《传统大家谈》两册),李秀珍、王慧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48.00元

        与《齐鲁晚报》的“青未了”相识是上高一时,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让我朗读《雨中登泰山》,其中有杜甫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结果“青未了”被我误读成“青末了”,老师和同学给我纠正是“青未了”。随后老师说道:《齐鲁晚报》有个栏目就叫“青未了”。于是课下我就找来晚报,翻看这个栏目的文章。那是1992年9月的事情了。

        谁能想得到20年后我竟与晚报的这个栏目一起合作了“文化传统与当下”这套丛书。世间的事情竟如此巧合!

        这套丛书由《身边的传统》和《传统大家谈》两本组成。《身边的传统》一书大多是由发生在我们普通人身边的小故事汇集而成。相信我们大家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深切感受,我们终日忙碌奔波,物质生活似乎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我们的幸福感、安全感真的比以前好吗?地沟油、三聚氰胺、甲醛鸭血、敌敌畏的火腿、化学工业调料、楼倒倒……我们在吃、穿、住、用、行诸方面都常常觉得没有安全感。我们社会“成功”的标志就是开名车、住豪宅、有美女,手中可以有更大权力,袋子里有更多的票子……一切以经济为中心,只要可以获得利益,几乎没有不能做的。但我们忘了《左传》有句话说得好:“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如果最后我们要来承受自己亲手种的恶果时,我们该作何感想呢?其实我们已经在承受自己的恶果了。我们普通人可能不会像先贤一样说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话,不一定可以做到“涤除玄览”,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应该埋藏在每个人的心底。在“谈仁说义篇”里有几个讲诚信的小故事,读起来既亲切又温暖。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诚信的一个因子,只要我们从自身的一点一滴做起,我们就可以构建一个诚信且安全的社会。

        读完“孝如和风篇”中每个表达孝心、孝道的小文章后总会触动心底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摆在当代人面前的一个难题是“色难”的问卷。我们这代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父母一直在呵护我们,我们习以为常,我们在他们面前大呼小叫,甚至甩脸色也认为正常,“色难”这个命题在拷问现代人的心灵。多年前我读过汪曾祺的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其中有几句我印象尤其深:“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我真的很羡慕这种父子关系,转念一想,如果我们童年没有这种关系,现在他们老了,他们步入人生的暮年了,如果童年时期他们对我们苛刻,那现在我们是否可以用这样的关系来“色养”我们的父母呢?

        《传统大家谈》由“大家访谈”和“名家专栏”构成,里面的文章几乎篇篇精彩。《传统大家谈》里有篇文章讲:古建筑是可以触摸到的历史文化。我对此很认同,我想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我自幼在趵突泉边长大,里面有一个我最喜欢的去处——万竹园。万竹园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的建筑,是明代内阁大学士殷士儋归隐济南后修建的。四合院讲究春有花,夏有荫,秋天有果实,冬天赏雪景。所以院内一般多有枣树、海棠、石榴、葡萄等树木,海棠之花象征兄弟棠棣和睦之气,枣树有早生贵子之意,石榴果实累累且果籽很多象征子孙满堂。夏天有荫凉,秋天硕果累累。

        万竹园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数不胜数的精美石刻。两个憨态可掬的小狮子,寓意“好(狮)事连连”;公鸡站在石头上报晓,寓意“宝上大吉”;鱼儿在莲花下面游,“连(莲)年有余(鱼)”;谷穗或者月季在瓶中,岁岁(穗穗)平(瓶)安,四季平安;喜鹊在枝头,或者下面有个小獾,就是喜上眉梢,欢(獾)天喜地……石刻之中多有鲤鱼的造型,其原因有三:一来鱼与余同音,年年有余有喜庆吉利之意;二来古时有鲤鱼跳龙门之说,因此也多用此希望家中后代将来可以金榜题名;三是鲤鱼产卵很多,繁殖能力很强,比喻人丁兴旺。

        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宅院,多有松、竹、梅之图案,松柏雄伟苍劲,竹子挺拔有节,梅花凌寒而放,人称“岁寒三友”。也多有荷花的图案,这是文人士大夫所喜欢的,暗喻他们虽出身低微,但中通有节,出污泥而不染。万竹院更不会例外。很喜欢里面的一副对联 :未曾出土便有节,及至凌云尚虚心。

        我听说这所院子在1997年差点拆除,很是惊讶,幸好保留下来,可以使我每个季节都去欣赏不同景色。

        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不同于西方的文化。我想到了“道不远人”这句话,其实我们的文化从来不曾远离我们,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很庆幸有机会参与编辑这套“文化传统与当下”丛书,可以让我学习到很多以前不曾有的知识,结识了新的老师和朋友,可以温习以往的记忆,也可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