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反抗“被设计”

    曹小鸥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1月14日   12 版)
    《设计的善意》,杭间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38.00元

        去年,被称为亚洲最大的设计年度盛事“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数十万人参观,设计界好评如潮,余音袅袅。回顾学术得失,我注意到作为策展人之一的杭间教授的言论,他在其间出版的《设计的善意》,集中反映了这一代中国设计研究的学者的思考。

        《设计的善意》是一册论文集,书中文章写成于2008年至2011年间,而其中的很多思想则可以追溯到2000年后的有关著述,可见有关思索由来已久,并非是一时之想。关于“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由他带领策展团队提出的极具影响力的主题——“仁,设计的善意”,杭间说早在几年前发表于《读书》杂志的《设计为人民服务》和《装饰》杂志的《设计的民主精神》等几篇文章里,就开始借用民主概念来谈设计民主的三个层次:体制的,消费者的,设计师的。他认为在设计中,善意更多是一种角度、一种建议、一种可供选择的方式,并通过它们来调和各种关系,包括使消费者不要陷入某种疯狂拜物境地之中,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设计民主提醒设计师永远只是服务,而不是一个创世的英雄;而设计体制在中国还未建立,根源在于中国人对民主价值的认识不足,设计在中国不受重视,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去体会设计对于改善民生的重要。

        今天的中国,在全球化的裹挟和经济发展的趋势下,通过设计来改进中国制造的境遇的呼声甚嚣尘上,设计从过去的不受重视,到设计至上,似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杭间指出,这种认识的极端将使中国设计在向欧美发达设计追赶的过程中,落入他们曾有过的误区,使中国丧失超越的机遇。他在很多场合借辨析“设计”名词的本义提醒:“‘设计’这个词在中文里包含的意思不一定都是好的。如果从阶段上来说设计是好的,尤其是当它把人类的科学技术发明转换成为人类的使用、产生服务价值的时候,设计是好的,起了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在这几个环节中,技术的创造发明可以遵循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这时候也许它还处于一个原生态的状态,但是如果在科学技术和设计之间加了消费者,这时设计者的立场就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因为把科学技术变成一个消费者可用的东西,这里面没有无功利的原则,所以一定要有市场、商业、利益的推动,这时设计师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背后还是有一个资本的力量在推动的,所以设计师是比较盲目的。有些设计师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但也许他背后被资本控制而不自知,于是设计就成了被设计,而被设计在中文中是带有贬义的。”

        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适合的设计,创造不是设计的最高标准。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设计原理,一个是成本计算,杭间认为好的设计师要从这两个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设计师个性的创造,在他看来基本上不在设计的主要话题里面,当然他也认为“创意”很重要,因为它会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人都是喜新厌旧的,而创意能解决重复单调的问题。但如果创意单独存在,是有问题的,因为创意不是本质,创意是外在的东西,如果在设计业或文化创意产业里面一味追求创意,那么就是为背后那只资本的黑手充当帮凶。所以杭间强调:“单讲‘创意’,不是好设计的最高标准。创意常常与商业产生更多的联系,就更大的人生意义来说,创意不是本质,而是外在的东西,因此,在设计进步过程中,那些推动生活的新的方式和生活意义的伟大设计,离不开创造,但不是单纯的‘创意’。”,这是提醒设计师不要过分忘乎所以,应真正了解设计的本质而避免被利益腐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杭间认为,要解决“被设计”的问题,消费者自身选择是决定性的。消费者自身有选择权。为了使这样一个“选择权”更有力量,理性的社会价值要对此有所提醒,目的是为了使设计更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选择了“善意”这个词,善意体现了平等、商量和交流。

        杭间认为设计要处理的一个更核心的深层问题是人与物的问题。在人和物的关系中,人是主体,物不论能起到多大作用,都不能代替人。但,人作为主体该主到怎么样一个程度?设计在这里是矛盾的。一方面,设计永远要解决现实问题,但也需要前瞻性。如何把握?当代设计,我们只能尽可能好地解决受地球环境制约下的人类生存和生活问题,让人和环境能够回到友好的关系中,不要让地球上的东西消耗得太快,不要使人类对于幸福的追求太过于贪婪,而能永续经营。这些,都是“善意”的延伸内容之一。

        近十余年来,中国设计实践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设计理论方面却很薄弱,同时欧美和日本的设计理论著述倒在中国大行其道。众所周知,设计关乎地区和民族的生活方式。中国的设计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论与之相行,是走不远的。例如日本设计理论中的对禅的美学追求,很受一些年轻设计师的喜欢,因而在设计美学趣味上也片面追求禅的简约空灵的意境,固然有其高雅的一面,但也带来了过分注重趣味而忽略了民生日用的朴素。杭间的设计思想是被年轻一代设计师称为可以弥补中国设计思想不足并可与欧美日本设计思想抗衡的“中国设计思想”,他在设计历史的写作、中外设计历史的比较以及中国当代现实问题的批评等方面,均有所涉及,例如该书中的《中国的工艺史与设计史的区别》、《另一种启蒙——30年来的中国设计观察》、《关于国家视觉设计》、《设计的公社精神》等篇,均是直面现实之评述,勾勒了中国现代设计最重要的三十年,并将其上升至“启蒙”的角度进行观照。《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消失了吗?》发表于2006年《美术观察》杂志,那是杭间在美国访学期间为国内刊物开设的常年专栏之一,当年发表时引起设计界极大的反响,作者没有拘泥于一时一事,而是对这所中国最早的设计学院的合并的命运进行了学理的思考,并将它还原到历史的线索“工艺美术”的遭遇中得出必然的结论:简单合并的结果仍然是对民生的漠视使然。读来令人感慨。

        《设计的善意》分“善意的”、“中国形相”、“巴别塔”三部分。“善意的”部分是作者出发的主旨,是思想的基础;“中国形相”在思想出发点基础上讨论了中国现实问题;而“巴别塔”是延伸思考,杭间将目光投向设计之外的更深远的命题。三部分内容互相呼应,体现了杭间设计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从人和造物角度出发进行观照的设计思想体系,这样的理论建构,在中国当代设计在全球化的进程的途中无疑具有开创意义,它是中国式的设计理论的开始。期待更多的读者能关注杭间的设计理论,并有更多的不同思想能风云际会,一起将设计理论的建设融会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成果之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