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苏友贞的质地与劲道

    毕 亮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0月24日   08 版)

        我喜欢《未适的新土》这本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一版)。这种喜欢首先从封面开始。我对书的喜爱大多始于素雅而不失大气的封面,所以在还未翻开正文之前,就已经对苏友贞的这本散文集抱有期望。

        书中所收诸文大多是《世界日报》的专栏文章,擅长写作长文的苏友贞,突然开始写作这些限制森严、字数控制在1500字以内的方块文章,完全是她写作生活中的一片新土了,于是便有了这样一本每周耕耘在《世界日报》副刊上所得结果的结集。它是一本适合闲读的书,我就是在国庆假期时慢慢读下来的。八天的假期,足够不带压力、不带负担地体会这样一本能让我们有多种思考的随性之作。在读苏友贞之前,我在重温董桥的著作,发现他们都是随性的。

        随性,却不是随意。一切好作品都应该是随性的,这是我的理解。《未适的新土》佐证了我的认知。

        作为旅居美国用汉语创作的台湾作家之一,苏友贞的侃侃而谈、旁征博引,和董桥的文风完全不是一回事,这其间当然没有高下之分。董桥文章的贵族气,有时会有点让人敬而远之,抑或抱着敬畏之心去拜读;但苏友贞不一样,她是平民的、大众的。把收入《未适的新土》书中关于谈中西文化和世界方圆的文章和董桥相似主题的文章一比较,这样的感觉是显而易见的。刚巧读完了董桥,在感觉甜腻得有些不适时,突然发现了白水稀粥一样的苏友贞文章,想不注意它都难!

        书内文章所谈的都是在生活中常常碰到的,苏友贞的好在于她个人的特殊经历练就了她独特的视角,不带个人偏见地娓娓道来。无论是第一辑中通过对政治、经济、教育、爱情、艺术、婚姻等领域里的女性地位的论述;还是在第二辑里有关生命与死亡的思考;甚至是第三辑中通过中西社会不同现象的对比再回归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诘,苏友贞所云,都颇具见地、值得思考。这在专栏写作变得人云亦云的今天,实属一种不易。

        在阅读中常常感慨文章中苏友贞表现出来的敏锐洞察力。写作之道最怕有心人,如实地记录下来便是上等文字了,何须盘根错节、云里雾里地绕一通……苏友贞的开门见山,在文字途中已经为她营造出了别具一格的质地与劲道!

        这样的写作,必然会让为数众多的写作者不适应,却又不得不适应。

        从未适的,到已适;有些人要走一生,苏友贞就在一本书中这样完成了。谁又能说,这不是她以毕生所得以血泪成就的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