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6月13日 星期三

    重视多重比较: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色

    王丽艳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6月13日   10 版)
    《日本汉语音韵学史》,李无未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第一版,60.00元

        自空海(774-835)的《文镜秘府论》算起,日本学者研究汉语音韵学的历史已有1200多年。可惜,迄今尚未有学者对其进行全面整理和研究。即使在日本,也还没有出版过一本纯粹而全面的日本汉语音韵学史著作;而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更要过了日语关才有可能了解其研究的概貌。《日本汉语音韵学史》(以下简称《音韵》)的出版,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音韵》一书的完成是建立在丰富的文献资料基础上的。李无未教授以研究宋元吉安方音见长,兼治明清官话语音,从2003年开始,他借赴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文学院任客座研究员的机会,用一年的时间,全面调查了现存日本汉语音韵学文献,足迹遍及关东、关西多所知名大学,得到了许多日本学者的帮助。回国后,作者继续搜集相关资料,经过七年努力,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文献,为撰写《音韵》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翔实的文献使《音韵》一书的评述具有客观性,使人信服。比如书中通过调查确认:金井保三的论文《中原音韻にっきて》(日本《东洋学报》第3卷,1913年9月),是迄今所能见到的20世纪日本最早系统研究《中原音韵》的论文;石山福治的《考订中原音韻》(1925)是国内外第一部研究《中原音韵》的专著。这两项研究都主要依据北京官话语音给19韵部拟音。可以说,《音韵》一书最先明确了金井保三和石山福治在《中原音韵》研究中的地位。

        《音韵》的框架结构并未因循惯例以时间为序论述日本汉语音韵学历史,而是把时间沿革和空间专题研究结合起来,以求更立体的把握。该书内容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梳理2008年之前日本汉语音韵学发展的线索,展示各个时期日本学者的贡献;第二板块,以中日音韵原典文献为核心,以汉语语音史为框架,分专题讲述日本汉语音韵学的发展脉络;第三板块,将译音对音文献与汉语语音史研究结合,凸显日本汉语音韵学的个性特征。

        作者认为,日本学者对中国传统音韵文献的整理,既有与中国学者相同之处,如注重运用考据学方法、吸收高本汉的音韵学理论等,也有其特点,他们更重视汉日文献考据的多重比较,语音标记理论比较发达。比如上田正的《切韻逸文の研究》(1983),是作者历时30多年从285种中日古籍中挖掘《切韵》逸文汇集而成的。日本学者还重视索引编制、译注、资料的收集等,这些基础性工作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必要前提。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汉语音韵学往往与研究本国音韵学相结合,由此赋予了汉语音韵学更广泛的内涵。比如研究日本汉字音的时间层次,书中介绍,沼本克明汲取有坂秀世等各家观点,与汉语不同时期的古音对比,认为日本汉字音存在古音、吴音、汉音、新汉音、宋音、唐音六类,并提出了具体的确认证据和方法。

        《音韵》在突出日本汉语音韵学优点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由于处于过渡阶段,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带有明显的“草创”痕迹,不少课题研究还需深入,成果分布亦不平衡;还有一些研究领域有待确立,非科学因素尚待剔除,现代实用性功能还不突出。

        作者在总结日本汉语音韵学历史的同时,从文明生成角度考量日本汉语音韵学的科学性,强调汉语音韵学的生成,是不同国家研究者多元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其视野是开放而深远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