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故乡的大地上天然生长五谷杂粮,在郭文斌的作品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有人问郭文斌:“影响你最大的作家是谁?”郭文斌说:“是我的父老乡亲。”再问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什么?他说:“是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非常庆幸上苍把我投生在宁夏西吉县那个名叫粮食湾的小乡村,否则就没有长篇《农历》、散文集《守岁》。”
郭文斌把《农历》的写作视为一次“行孝”。“她的主体部分正是父老乡亲,还有他们身上承载的民间传统。对于故乡的变化,我既希望她富有起来,又害怕她‘富有’起来,因为物质的富有往往会让人变‘贫穷’。”
长篇《农历》不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还展现了各类民间故事、传说、戏曲、唱词、花儿、谚语等。诸如在《寻找安详》《农历》《守岁》等作品中,他主张安详的文学、宁静的文学、纯净的文学。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曾经评价说,在一个熙熙攘攘的商业时代,在一个人心浮动的时代,这种鲜明的文学主张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郭文斌何以能够迎接这种挑战?他说:“因为是安详把我从地狱带到天堂,让我从致命的焦虑中解脱出来。在自己尝到安详、宁静、纯净的甜头之后,设法把这种甜头分享给读者,不但是感恩,而且是责任。”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推广“安详”,创作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那么,他希望自己留给读者的是“作家郭文斌”还是其他?郭文斌的回答清醒而透彻:“如果我们真正走进生命深处,就会发现推广‘安详’和文学创作其实是一件事。如果一部文学作品不能把读者带到根本性,它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在刚刚印行的《寻找安详》修订本的后记中,他写道:一个人如果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富贵”,即便是亿万富翁,也是贫穷的;如果找到他本原意义上的“富贵”,即便是一贫如洗,也是富有的。因为根本快乐在安详之中。而安详不会因贫而少,因富而多,它是一种超越贫富的存在。为此,他不断提醒人们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人拥有亿万财富,却是零喜悦,另一个人虽然贫穷,却拥有亿万喜悦,谁更成功?这也许是文学的使命之一。
对于安详的倡导,也是《黄河文学》的办刊理念之一。作为刊物主编,郭文斌早在2007年便提出办刊的“三个倡导”:倡导办一份能够首先拿回家让自己小孩看的杂志;倡导办一份能够给读者带来安详的杂志;倡导办一份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温暖、善良、崇高和引人向内向上的杂志。他说,现代社会有许多危机困扰着人们,在我看来,一切危机追根溯源都来源于阅读危机。生命是由潜意识主导的。而阅读,是潜意识的主要成因。为此,倡导一种底线办刊写作,不但必须,而且迫切。
作为二十二届图博会的阅读大使,郭文斌此次有两本新书与读者见面。一本是散文集《守岁》(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版),一本是随笔集《寻找安详》修订本(中华书局2012年6月版)。他说:“唤醒、点亮、祝福,这是我对文学的理解;干净、温暖、安详,这是我对文字的追求。在我看来,一个作家要走出地方,首先要把心量放大。古人讲量大福大。事实上,一个具有浪花心量的人,他的天地就是浪花,一个具有大海心量的人,他的天地就是大海。”本报记者 舒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