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2月22日 星期三

    落花无言

    高治军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2月22日   08 版)

        翻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的《经过》一书,随作者看她经过的风景,看到作者在经过的风景中遇到的人、遇到的事;也看到作者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对人性的关怀、在艺术欣赏中对美的感悟、在生命价值的求索追问中对宗教的观照思考。这份采自“经过”行程中的文字记录,带有生命游历和精神修炼的意味。

        作者对这些“经过”的讲述,注重有故事性和戏剧感,她把对生命的感悟融入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乡村小学》里的老教师的生活场景:“过厅里的土砖一块高一块低,铺连在一起,跟当年竟是一模一样的情形。长时间饭灶的熏袭,内壁黑油油的。依稀看到,戴着眼镜的老先生迈步入槛,在灶台前烧水煮米汤。”可以让读者想见乡村教师宁静清贫的生活状态。书中写老人的生活,“暑热正浓,烈日炎炎,河北河南交界一方不大的寺庙,那里一派清凉。他们打坐念佛,交谈锻炼,早晚收割自己种的菜籽,无纷扰的安享晚年”。由绚烂到平淡、渐趋沉寂,日常生活的家常气息令人回味。

        作者用平和的文字对生活的细节进行记录式的描述。《经过》中,作者有不少对戏剧、建筑、文学、绘画、音乐、自然景观的描写。作者对戏曲有细腻的描写,如《左云右玉》中从古长城烽火联想到戍边将士的悲凉,在程派名剧《春闺怨》的旋律中感叹生命的凋零,“旷野夕阳下,红霞满天时,这悲凉的曲调绵延不绝”。《左云右玉》古壁画中“护卫的法将、大师神态安祥虔诚;随从的兵士,则奋力与妖魔拼杀,刀光剑影,勇猛顽强。整个寺庙里古壁画间表达的故事环环相扣”。在肖邦故居,感受肖邦“在音乐里歌颂心与神灵的交融,赞叹日月星华的完美轮回。每一节旋律从无形之中起始,悠扬回荡,跟随他天才般想象与直觉的韵律起伏”。(《肖邦故居》)艺术让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有了高贵的气质。作者谈到张火丁的京剧艺术:“她独有的韵调,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握人物不同阶段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的细微变化。”感受之细腻,对艺术的品味,让人心生神往。

        宗教意识往往体现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在《经过》里,作者经过藏传佛教的道场、汉地佛教的胜地,也经过欧洲基督教、天主教的教堂,更有对草根阶层精神追求的记述。在作者足迹所至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都引发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对生命终极目的的疑惑和探寻。在文章里,作者多是从人类文化物质和精神遗产的角度去品味宗教建筑、绘画等艺术,并由对宗教艺术的欣赏感悟宽容、慈悲的生命关怀。佛学里的慈悲源自于“慈悲喜舍”四梵住。维摩诘经中倡导“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对世界充满同情的理解和关怀。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复杂的当下,作者沉潜于对时光、对自然、对人生游历过程中的感悟和抒怀,书也就有了清淡的滋味。

        作者注重从细节入手,捕捉、观察、表达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差异。《乡村小学》里,描写对时光的流转:“阳光透过残缺的窗户纸,斜着照进来。我定了定神,清楚地看到还有标注拼音的一些汉字。泥坯墙上写着当年的一节语录。”文字平淡,回味起却如橄榄,感觉被时间棒喝,令人错愕。“月色如水。灯洞里似乎依然闪着记忆中的烛光。那明亮的夜晚——仿佛就在昨日。”(《左云右玉》)淡淡的乡愁,就在这光影中。“鸡鸣寺红色的飞檐和古塔塔尖,伴着悠然响起的钟声,挑空从高处露出它清寂的一角。”(《古生物招待所》)作者的文字有音乐的韵律,也有绘画的色彩感,如法国小城戛纳:“……依山面海。紧依电影大厦的有一处游艇停泊的港湾,白色游艇依次排开。仔细看,点点桅杆和船体的倒影,像曲曲卷卷的水草,向海底深处生长。在我心中,游艇是一个勤奋的使者。”文字犹如颜料,绘出一幅油画。文字的细微处动态宛然,于细腻安静中蕴涵生机,如春日远山隐约的草色;于简约明朗里满含意味,似幽蓝夜空里明净的秋月。如春山盎然,似秋水纯净,有宁静的韵味。

        作者李靖是中国少儿教育报刊界的资深编辑。本书字里行间所体现出的编辑职业外的人文自然游历、生活经历感悟、艺术欣赏体会让我们感受到编辑职业的文化内涵。

        海德格尔说,“文学的真正意义在于生命与存在的意义。人类的本真生存方式总是追求诗意的栖居。”作者用“经过”,展示了她眼里、心中的经历,诗意的精神栖居:

        漫话经过一道茶

        细品人生三昧佳

        满纸留香屐痕远

        俯拾即是笑拈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