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关于植物的文字。因为,总觉得相对于人类来说,植物更接近自然,或者说植物在我心中几乎是自然的具体化。当风雨雷电、春夏秋冬具体成一株株草木,我才可以伸手去触摸。
其实,阅读《草木如诗》这本书的过程,也即是我触摸自然的一个行动。所以,案头的这本书,我总是看了又看——有时,当图谱看,有时当诗读……所谓“草木如诗”。
我曾写下推荐:“这本书的好在它独特。一方面,为我们和自然,世俗与清雅搭起桥梁。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布下了桥边的历历风景。”
下面我解释一下我的话。
第一,书分三部,有点像误入植物展览馆,“花部”是我的第一站,途经草部,至蔬部止,参观一气呵成,几度春秋为我充当背景——这多么奇妙!
二是这本书告诉我们:在伧俗的生活之外,有一种诗意生活。一直以为,作者的文字像诗,可以说,它文人气太重,少人间烟火,但不可以指责。指责生活是无礼的!据说,作者曾过着一种看去“窗外除了山,还是山”的生活。而我们所处的生活,不值一提——楼宇挡住的不只是我们的视野,还有我们的心。一夜风吹草落,繁华如锦,为作者记下,而我看不到。所以,她可以把生活写得清新寡淡,让我惭愧忍读。
三是阅读像交往。如收到这封寄自南方的情书时,我仍然满心激动。最早看作者的文字,与这次读,的确未减一分好。重读她写杜鹃、栀子花、茉莉、三角梅、紫薇等等,面上像写花,背地样样又不单写着花。读着不禁想到,她关心的哪里是几番花开花谢?赋予其中的多少故事藏着她的忧愁与欢喜。毕竟,这么多年过去,花草枯荣,她也从一个少女变成母亲。
四是回看书的布局,很像《闲情偶寄》。想,这样很对,作者的确是写“闲情”。宋儒谓“未有此事物,先有此事物之理”。文字晾出来,我们通常愿意去绕到文字背后——她对众多物事的情感像“胸有成竹”那句成语的来历一样,意义早在她的心中成型。由此,得出结论:人如草木,草木如诗。递推可知,人如诗。势必让我想,一个喜读“本草”的女子,与草木为伍,多年不问人间事,出入江南烟雨中。这像一首诗的意境。
第五是,我常说,仅有好文字不足夸耀,关键在于除好文字,你还提供出什么?作者是聪明人,巧借草木之名写诗。诗其实写的就是一种与现实生活“有距离”的生活。距离产生了美,那种生活是我们羡慕的,向往的,也是追求的。每每读到一些句子,便如看到她面对旁人不解时的态度。这样过生活,有点美,也有点不食烟火。假如,能过得好,过得从容,我也觉得是件好事情。某种意义上是,梭罗有他的瓦尔登湖,作者王邦尧有她的南安小城。
书中寄托着人对草木的天然情感。我想作者大概喜欢明清小品,寓天地之大于细微吧?篇目中《一种人生的状态——晚饭花》一篇,点名称喜欢汪曾祺,平淡见真知,也加深了我找到学习对象的欣喜。有人说,文字世界接近“宇宙”说。热力学上,认为宇宙的最终状态是热寂,《草木如诗》有点这个意思,达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平衡。但我觉得,在宇宙的熵达到最大值的过程中,或者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留下诸多关于寂寞情调、诗书花色等等的感受,仅供读者参考也是很有必要的。不过,话又说回来,连对草木都一副无情的心肠该是多么悲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