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会诊电视小品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崔凯说,这几年电视小品确实出现颓势,其创作者队伍的萎缩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一些业内人士这样调侃当前小品的创作状态:临时搭建的草台班子聚拢在房间里,众人侃出一个点子,爬一晚上格子,大腕儿排练一次,就能在晚会演上一场。这种当前圈子里流行的创作方式,正是导致小品质量滑坡的致命伤之一。 (北京日报,2月10日)
——小品编剧们呐,你们长点心吧!
张纪中新版《西游记》
台词备受争议
日前在新版《西游记》媒体见面会上,对于种种质疑,总制片人张纪中表示要把压力变成动力,不怕有争议。除了造型惊悚,新版《西游记》争议最多的便是台词。对此,张纪中说:“幽默语言的加入的确是我想表现的,名著经典需要流行化。一味说教,观众不爱看,但要是寓教于乐呢,效果会好很多。我们就是让观众在欢乐中体会到新《西游记》的文化精髓。”(新京报,2月13日)
——在很多读者和观众眼里,《西游记》仍属严肃作品范畴。
古戏台保护刻不容缓
古戏台见证了我国戏曲的形成,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和繁盛,是非常宝贵的“固态的戏剧文化”,同时还体现着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绚丽和辉煌。我国数以万计的古戏台大都散落在偏远山村,许多已年久失修,蚁蛀、漏雨、剥落、松动等现象较为严重。有识之士发出呼吁:“农村古戏台保护已刻不容缓!”(光明日报,2月14日)
——常建新戏台,不忘老戏台。
全国五千多位隐士
藏身终南山
二十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因为《空谷幽兰》的问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日前,记者前往终南山寻访隐士,揭秘终南山传承千余年的修行传统。(人民网,2月15日)
——以前说寻隐者不遇,现在五千多人,怎么捉迷藏啊?
于丹新书“伯牙”
错称为“俞伯牙”
于丹在新著《于丹趣品人生》里提到了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但有细心的读者发现,她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在《琴之趣》这一篇章中,她将"伯牙"误称为"俞伯牙"了,共有7处之多。譬如第151页,"俞伯牙为什么会有如此高超的琴艺呢?"第152页,"俞伯牙身处荒岛,不知如何度日。"第153页,"俞伯牙向‘空’中学‘移情’"等。记者致电出版该书的盛大文学,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却称,"这个问题我们有待查证,于丹老师现在也无法联系"。(长江日报,2月16日)
——不全怪于老师,也怪古人重名。
冰心肖像被用作药物广告 三子女讨说法
2011年10月11日,某报纸刊发了整版介绍“茶金素胶囊”的广告,其中刊登了已故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冰心的肖像,旁边的独白则是自称为“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十街坊陈阿姨”的介绍。2012年2月17日,冰心的三个子女,吴平、吴冰、吴青,就某媒体及北京乐元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其同意,在广告宣传中使用冰心肖像提起的侵犯肖像权之诉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开庭。他们请求法院依法判决二被告向原告赔礼道歉,赔偿原告损害赔偿金100万元整并承担本案诉讼费。(法制日报,2月17日)
——当年的“小读者们”,早不记得那盏小桔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