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2月15日 星期三

    百年中华·我与中华书局

    尊敬·感恩·亲如家人

    ——贺中华书局百年华诞

    樊树志(复旦大学教授)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2月15日   07 版)

        功德无量的中华书局已经走过一百个春秋,面对这位一百岁的良师益友,我向他深深鞠躬,祝他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这不是客套,而是发乎内心的真实情感,其间夹杂着尊敬、感恩的心情,也有如同家人般的亲切之感。

        先说尊敬。至今印象最深的是,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在大陆的初版本,是由中华书局首先推出的,封面有廖沫沙题写的书名,很普通的薄薄一小本。当时的黄仁宇还没有后来那样如雷贯耳,我也是初次相识,已被他用当代视角解读明史的宏论所折服。尤其是黄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文本自序中的一段话,令我茅塞顿开:“今天通用的‘封建’一词,是日本学者一百年前从feudal system翻译过来的。其实,中国的官僚政治,与欧洲的feudal system差别很大。当时译者对中国明清社会的详情并不了解,而欧洲的feudal system也只是在近三四十年来,经多数学者的苦心研究,才真相大白。本书的英文本论述明代社会,避免了feudal system的字样,在中文本中也不再用‘封建’一词来概括明代的政治与经济。”与此同时,他还论述了明代并没有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我给学生讲课,撰写《国史概要》与《国史十六讲》时,都采用了他的观点,并且加以引申。中华书局有魄力有眼光,引进这样的好书,我深表敬意。最近,看到了中华书局推出的洋洋八卷《梁方仲文集》,欣喜万分。梁先生的中国社会经济史造诣誉满海内外,但是要看到他写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明代户帖、黄册、粮长、鱼鳞图册、一条鞭法的论文,并非易事。现在八卷在手,细细拜读,深感至今仍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峰。

        再说感恩。本人在它那里出过几本书,其中《国史十六讲》2006年出版以后,受到意想不到的欢迎,一再名列各种排行榜,到目前为止,已经十三次印刷,印数超过十万册。当年8月2日《中华读书报》以将近一版篇幅发表书评——《一部高校教材何以成为畅销书》。该报编辑加了这样的引语:“没有出版社刻意的宣传,更没有媒体的炒作,作者也不是央视《百家讲坛》精心打造的‘学术明星’,这本普通的高校教材甫一问世,迅即成了畅销书,在出版后的数月里始终居于学术类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前列。这其中的奥妙何在?”这些话至今仍让我感到激动。“奥妙何在”?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华书局响当当的牌子,让我分享了它的荣誉。

        再说亲如家人。从大的方面说,中华书局生于近代出版事业发祥地上海,上世纪中叶,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迁往北京,从大局出发,应该理解,不过作为上海人总有点恋恋不舍(虽然当时留下了“中华上编”)。每次进京,总要到王府井大街去看看它的样子有什么变化。这是上海人对它的一种特有的感情。前些时候,上海的读书人为保护中华书局旧址,发出强烈的呼吁,我也深有共鸣,为此而牵肠挂肚。从个人方面说,我的学生李静博士,供职于中华书局,多年来勤奋工作,策划、编辑了不少好书。由于她的关系,使我对它有了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关注它的一举一动,如同关注自己的亲人一般。我也乐意向她提供一点意见,也乐意把自己的书稿提供给她。这与一般作者与编者关系截然不同。

        我真心希望中华书局未来的一百年,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