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于视觉图像的理论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图像形态的研究,即所谓形式;其二是内涵表达的研究,即所谓内容。形式与内容的问题,是我们对图像进行解读和阐释的核心问题,也是揭示艺术本质的关键问题。然而,当我们试图通过那些经典学说去理解形式与内容的真正含义并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却发现传统理论在这个问题上往往左右漂移,莫衷一是,而今天的“视觉文化”——也就是“图像文化”研究热则将我们引向更为多元的选择与阐释中。然而,当这些研究引领我们对图像文化进行深入思考的时候,我们依然有太多困惑,因为我们还是难以分辨图像、语言与艺术的各种关系。图像或“艺术”是语言吗?如果是,“艺术”与图像的语言价值与标准到底在哪里,难道仅仅是情感形式的主人,镜像意义的奴仆,那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对一些特定的视觉与程式触心动情,难以言尽,却又欲罢不能?为什么美妙的视觉隐喻可以传递动人的乃至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如果不是,我们究竟是怎样被图像的“艺术”所打动,图像真的可以因为拥有“艺术”(形式)的身份而与“语言”分庭抗礼并成为与“语言”无关的“艺术”吗?
我们知道,今天的图像文化是相对于传统“语言”文化而提出的,“语词”和“图像”在当下文化研究中始终是两个核心概念,被分别贴上诸如“理性—感性”、“深度的—平面的”等不同的标签,也被赋予不同的属性,泾渭分明。显然,在这样的定位之下,图像的“语言”功能是被削弱甚至剥夺的,失去了“话语权”的图像只能沦为一种几乎纯粹的形式。然而,事实上是,我们对于图像的崇拜和对图像时代的召唤正是始于语言所主导的时代,在那些深感“语言的苍白”的时刻,图像则显示出了强大的表达能力。非语言的图像成了语言,这就成了一个悖论,自然不能解决我们之前提出的疑惑。要弄清视觉艺术的本质,合理地解读和阐释图像,把握视觉文化的脉搏,必须要解决“图像”、“艺术”与“语言”的本质与关系问题。
苏州科技学院视觉传播研究所朱永明副教授经过十多年的磨砺与沉淀,从图像的语言性与话语的修辞隐喻等方面入手,系统探讨了作为语言的图像和艺术的图像对我们人类文明发展与交流传播的意义。他的《视觉语言探析》没有满足于广义语言符号学的一般假设,也没有迷信西方语音中心主义为原点的“语言”观念对图像话语价值的排斥甚至否定,而是将言语、图像与文字一起纳入到人类信息符号语言与大脑认知思维关系考察上,从人类“语言”系统的层面大胆思考图像文化所具有的语言双重分节和组合语法的功能,以及其所具有的社会的、文化的和艺术话语价值,这无疑是极具想象力的开创性探索,是从人类文化核心层面提出的批判与反思。
《视觉语言探析》基本都是围绕视觉图像的符号化语言进行的,特别是语言与图像关系、图像形态与意义关系以及艺术价值如何在形式的和话语的创造层面得以实现等问题。他坚信:只有从源头入手,深入到作为语言信息载体的大脑思维与智能结构中认识人类“语言”与“艺术”的本质关系,重新审视与修正视觉符号语言在人类历史与现实中的意义,才能超越局限与偏见,更深层地触及我们文明的本源和真相。全书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是从物象感知的视网膜成像机制与视觉信息递进式编码处理,以及大脑各功能区整合解码形成过程入手,探讨其对符号化视觉图像建构及审美的深刻影响;同时,从能动的视觉认知生理,反思感觉、知觉与大脑心智的关系,就大脑类比思维智能模式下所形成的范畴化视觉概念与符号化视觉认知,论证能动的视觉分析与再造机制对人类视觉理性、心智经验与审美情感形成的重要作用。
二是就图像形态生成与审美的内在生理和心理机制关系进行分析论证,探讨图像形式建构中的形式原理与造型规则,视觉理性与逻辑的表达,揭示图像形态与意义之间不可分割的本体关系。
三是通过符号化语言形成机制与传统语言观念探讨,反思传统语言与图像艺术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特别是形式本体论的危害,通过对图像符号语言属性与话语表述特征研究,揭示图像与言语文化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类语言主体模式的深层原因。
四是探讨符号化图像序列建构中的视觉语法与各类修辞问题,并就图像叙事抒情与观念表达的话语修辞艺术创造性表达能力展开讨论。
如同一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探求的窗口,《视觉语言探析》带给你的不仅是新的视角和新颖独特的视点,也是思想的碰撞、触动和启示。
《视觉语言探析——符号化图像形式与意义》,朱永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5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