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1月18日 星期三

    年画

    孙方友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1月18日   03 版)
    木版年画《苦肉计》供图 鹿耀世

        我家住在小镇上,每年“腊八”过后,总爱赶“年集”。所谓“年集”,就是充满了年味儿的集市。而最能代表过年标志的,除去鞭炮声之外,那就是年画了。

        一般春节卖年画者,多是镇上人,他们从县书店里发来年画,开始在大街上摆画摊儿。墙上挂的,床上摆的,五颜六色。有四页屏,有领袖像,有风景摄影,也有美女图,既让人眼花缭乱,又让人心旷神怡。文革前,年画种类很多,除去杨柳青等名年画外,最多的是戏画。戏画多为古装戏剧照,名演员名剧团,四大张分十六组小画面,每个画面下面有简介,十六个画面就组成了一台戏,很是引人。后来“文革”了,“牛鬼蛇神”全被扫进了垃圾堆,画摊上也焕然一新,全是工农兵和伟大领袖毛主席。戏画自然也是那几个样板戏的剧照:郭建光、铁梅、常宝、杨子荣,江水英。家家雷同,窥一斑而见全貌,让人扫了不少兴。

        据说年画是中国民族绘画的一个重要品种,最早的记载见于南朝梁守懔的《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可见门神是年画最早的一种。由于当时没有印刷术,贴门神多贴“原作”。到了隋唐,才开始有文化之类的印刷品,直至宋代“木板年画”兴起,并有套色,漂亮无比的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走进艺术,从那时起,每进腊月,集市上便也开始有了画摊儿。

        每到大街上摆出画摊儿的时候,乡间年味已经很浓烈。有钱人家,年年都要去旧画换新画;没钱人家,也要买张毛主席像贴副对联凑合凑合。当然,也有爱画成癖者,不吃肉不打酒也要买年画。记得东街有个姓袁的光棍汉,每年都要买不少年画,而且多是女演员的画像。别家贴画多贴堂室,他却把堂室卧房全贴满,并说家中没女人,毫无生机。咱娶不起老婆,总能买得起假女人。看来,年画于他眼中,已超出了“年”的意义,而变成“人的生存”所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个光棍汉讨到了老婆,头一年春节,他又买了不少女人像,不想其老婆竟为此而吃醋,勒令他去街上换画,并说不准要一个女的!没女人的画还真不好挑选,最后,他们家贴了一屋子人物像——全是中外老头儿!

        上些年,据说城里人也贴年画,后来一兴室内装修,才没了年画的位置。只是乡间的庄稼人至今仍把年画当作过年的一个内容。记得去年回家省亲,年画竟摆满了一条街,气势宏大,让人目不暇接。只是看来看去,总也找不回儿时的那种激动。想想,可能是自己年岁大了的缘故。看来,年,是始终充满着青春气息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