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每两年要评出20名教育家,我第一反应就是太荒唐!”在1月13日的北京市政协社会管理座谈会上,唐兢委员的一番慷慨陈词引来全场热烈掌声。此前有媒体在报道中指出,到2020年之前,北京市将全面实施十大重点项目,其中包括每两年评选20名“首都教育家”,具体评选条件正在加紧制定中。(1月14日《北京晨报》)
若果有每两年评选20名“首都教育家”的“重点项目”,就意味着不论参评教师的素质如何,有关部门都必须定期按计划把“教育家”的帽子发下去,都要完成授衔“指标”,这种评选方式就像是量产计划,确实太荒唐。
量产“教育家”违背了教育的自然规律。教育家的称号不是评出来的,而是社会对少数人格高尚、才学渊博、在教育战线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大师的一种本能自然的尊称,教育家必须要得到学生、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认可,因而其实际“标准”是苛刻的,其身份门槛是相当高的,尽管当前优秀的教师有很多,但诚如唐兢委员所言,能够配得上教育家称号的人实在是为数寥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人是不是教育家,标准自在人心,真正的教育家,即便没有任何头衔和荣誉,也当之无愧,譬如孔子、孟子、老子等虽没有任何官方授予的“教育家”的证书或名头,然桃李遍天下,对教育的贡献影响古今中外,谁敢说他们不是教育家?而人为批量评选出来的“教育家”,纵使获得了再多光环,也可能底气不足,可能根本就得不到社会认可。
定期量产“教育家”是为了评选而评选,而评选“教育家”的难点在于能否保证评选标准的科学性以及评选过程的公正性,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两个难题,那么,很容易形成“教育家”的数量不断增长但质量却良莠不齐难以保证的现象,另外,也很可能会助长一些教师采用非正规手段追逐浮名的歪风,这样显然是对教育家称号的亵渎。
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家,但是需要的是自然天成、名副其实、经得住历史检验的教育家,而不是定期批量生产出来的“教育家”。
河北省滦南县 李英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