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11月02日 星期三

    翻译献疑

    高 为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11月02日   03 版)

        法国著名作家夏多布里昂,被誉为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影响深远。大作家雨果在小学生的时候,就把他作为榜样:“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无所成。”夏多布里昂的回忆录是他最重要的著作,据说以25万法郎现金和每年2万法郎的养老金的高价卖给了一位出版商。这部回忆录的汉语译名,不一而足,我知道的至少有三种:1.《墓中回忆录》,见郭宏安主编的《埃菲尔铁塔》和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的《辞海》,也许是因为马克思不喜欢夏多布里昂,10年修订一次的《辞海》直到最新版——2009年的第六版,才为“夏多布里昂”词条加上了这一句:“另一种重要作品《墓中回忆录》则讲述其充满动荡的一生,文辞华丽,体现了在历史新旧时代交替的时刻,个人内心的痛苦”;2.《墓外回忆录》,见杨周翰、吴达元、赵萝蕤主编的《欧洲文学史》;3.《墓畔回忆录》,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夏多布里昂》,鲍文蔚撰文。这部回忆录译成汉语足有200多万字,16开本近2000页,厚厚3大卷,东方出版社2005年出版,程依荣、管筱明、王林、罗菁四人完成了此一大工程,做了一件大好事,他们也把书名译为《墓畔回忆录》。

        对程依荣等四位先生不了解,杨周翰和郭宏安两位都是知名学者,翻译家,分别翻译了维吉尔的史诗《伊尼德》(又译《埃涅阿斯纪》)和波德莱尔的长诗《恶之花》《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等名著,享誉士林。不管是“墓中”,还是“墓外”,他们这样翻译,肯定有他们的道理。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只要知道:夏多布里昂的回忆录只有一种,而不是在“墓中”“墓外”“墓畔”各写了一种。不管是“墓中”“墓外”“墓畔”回忆录,只要说的是夏多布里昂的,指的就是同一种。

        英文单词class,初学英语的小学生都认识,常用的词义是“课”“班级”。但越常用的词,词义越多,陷阱也就越多,越容易出错。比如,10年前,国内有一本十分畅销的时尚书——《格调》,作者是美国的保罗·福塞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文学教授,著名文化批评家。这是一本关于美国人的社会等级的书,书名原文就是Class。而40多年前我们学英语的时候,这个词另一个常用的词义是“阶级”,如阶级斗争,等等。现在,“阶级”变成了“阶层”,从同一个词常用词义的变化,也可以看出时代的变迁。

        英国天才诗人济慈,不到26岁就病逝于意大利,遵照他的遗言,罗马新教墓地墓碑上写着:“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王昕若《济慈书信选·译者前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写在水上”。如女作家郭娟,有一部散文集,名字就是《写在水上》。但这两句话,还有另一种译法,如“此地安息一人,其名以水写成。”(见李嘉编译《生命的留言簿——外国墓志文化大观》)。不管是“写在水上”,还是“以水写成”,表达的都是转瞬即逝、昙花一现的意思。《中国翻译》1987年第5期范东兴的文章《“In Water”还是“On Water”?——济慈墓志铭考索》,对此进行了探讨。从网上济慈的墓碑照片看,原文确实是writ in Water。《中国翻译》1988年第1期又发表了周珏良的文章《In Water 就是On Water》,进一步说明了两种翻译的同源性和差异,足可以解惑释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