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从这里走向世界

    陈雨露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10月12日   19 版)
    《从这里走向世界》(“北外公共外交文化论丛”第一辑),张中载,吴子桐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定价26.00元

        编者按:2011年9月24日,北京外国语大学迎来七十周年华诞。以“外交家摇篮”著称的北外重视公共外交的研究与实践,去年曾专门成立了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以践行“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办学理念。为庆祝北外七十诞辰,北外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推出《从这里走向世界》(“北外公共外交文化论丛”第一辑),该文集收录了北外学者近年发表的“中国与世界”主题的系列文章。本刊特刊发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陈雨露教授和该书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知名学者张中载教授为该书所作的序言。

        2010年8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成立。《》(“北外公共外交文化论丛”第一辑)是“中心”成立后的第一部出版物。

        作为一种外交实践,公共外交历史悠久;作为一种理论概念,它出现在1965年。冷战结束后的20世纪90年代,公共外交走向兴盛。随着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两大阵营之间冷战的终止,各国政府和智库对国家实力的关注重心从单纯的军事硬实力转向文化、经济软实力。学者在理论层面上对此多有论述。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公开宣称,在后现代,决定谁掌控权力的不是物质生产,而是形象和信息生产。他们为世界公共外交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信息时代的新技术、新媒体在技术上为公共外交的发展提供了简易、快捷、高效率的手段,并授予公众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和公共事务参与权。

        “公共”(public)一词日益广泛、频繁的使用见证了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民主进程。

        在古希腊城邦中,人生活在两个领域:私人领域,即奴隶制下的主宰与服从;公共领域,即自由民的平等交往。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已见“公共”雏形。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始于哲学家的批判精神,成于民众参与的公共精神。18世纪欧洲“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的发端标志着市民在国内公共事务中的参与。个体和群体通过报刊杂志、政治俱乐部、文化文学沙龙、公共集会、咖啡馆、小酒店等渠道表达他们的政见和诉求,公开参与塑造政治舆论,并以此影响国家权力机构的内外政策。“公共舆论”从此诞生。

        当今的公共外交体现了民众参与国际事务的社会性和普遍参与性。公共外交的兴起催生了国际外交领域的新博弈。

        2006年,美国成立非政府组织“公民外交联盟”。2011年,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发布报告称,中国公共外交能力已经超过美国,例证之一是中国在美国建立的孔子学院已多达七十余所,远远超过美国在中国开设的开放图书馆。报告流露出一种不安的情绪。英国正加大对“英国(对外)文化协会”的投入,累计已投入数百亿英镑,其中最多的年度投入超过20亿英镑。2010年,法国政府决定加强民间组织“法语联盟”在全球的运作,打算在130个国家开设1000个法语教学基地,并计划在未来5年中在90多个国家建立140多个“法兰西学院”。与此同时,德国的“歌德学院”已延伸至世界各地。

        伴随着第一世界跨国资本向外扩张的是文化产品的大量输出。在雄厚资本的支持下,强势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谋取文化霸权。人类文明始终是相互交流的,但是,自殖民时代以来,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在交流中形成的不均衡、不平等状态有目共睹。第三世界弱势文化在强势文化长期侵蚀下正在被边缘化,逐渐丧失其文化本土特色。

        对抗文化霸权,促进文化交流中的均衡、平等、对称,对提升第三世界各国形象和民族精神、维护世界和谐必不可少。于是,我们看到了中国计划在世界各地建立500所孔子学院的宏伟蓝图,看到了印度借助泰戈尔这个印度文化的符号性人物,在全世界建立“泰戈尔文化中心”、“泰戈尔国家文化奖”以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举措。

        在此背景下,日本“战略公共外交研究会”于2007年10月推出专著《公共外交:舆论时代的外交战略》,深入分析评论美、英、德、法、日、中等大国的公共外交。

        世界正跨入公共外交时代。

        在中国崛起、世界进入公共外交新纪元的今天,素有“外交家摇篮”之称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于2010年8月26日成立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这是北外在体制上支持公共外交运作的重大举措。“中心”的建立表明北外在加大培养我国涉外及国际机构高端人才的同时,在对外战略研究、国别研究、国际文化、学术、艺术交流等公共外交领域将积极投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北外的独特优势在于:近50个外国语种的语言文学教学和科研实体——国际关系学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海外汉语、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基地、北京市多语种服务中心、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国际传媒中心、世界语言与文化信息中心、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等机构的运作;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承办了17所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中心”成立后出手不凡。

        2010年9月11日,“中心”举办了高级别的“公共外交国际论坛(2010)暨第三届外交官论坛”,多位高端人士出席会议,海内外近40家媒体到会采访,中国网全程直播。10月15日,北外张西平和李雪涛教授合作研究成果《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思考和建议》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成果要报》上登载,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11月1日,北外“公共外交大讲堂”开讲。第一讲“开拓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由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北外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赵启正主讲。11月9日,“外交部高级外交官创新实践委员会”一行十人来“中心”调研。12月11日,高级别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美关系研讨会”在北外召开。此外,北外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被立为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成为国家社科基金成立以来最大的单独特别委托项目。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基地、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等机构也在“中心”成立后相继建立。

        大学凭借其雄厚的高端人才资源,成为各国最具实力的非政府民间智库和国际文化、科技交流的桥梁。语言和翻译行为因为发生在每一种文化、思想进入异国文化语境的瞬间,而成为最有功效的文化、科技交流手段。

        如果说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百年历史中,中国和西方的文化科技交流以“引进”为主,那么,在21世纪,我们正在经历“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的战略转变。北外将以其语言、文化优势在实践中国对外发展战略中作出贡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