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8月31日 星期三

    查处奥数班被孩子轰赶尴尬了谁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8月31日   20 版)

        近日,西安市7部门联合开展对违规举办“奥数班”的专项治理活动。当检查组疏散学生时,不少孩子用言行表达不满,数十名学生齐声喊道:“出去!出去!出去!”还有一名学生冲到记者面前说:“我们就是想学习,我们有什么错?你们凭什么把我们赶来赶去?”闻讯赶来的家长更是含泪呼吁,希望在取缔奥数班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公平合理的上“名校”途径。(《西安晚报》8月26日报道)

        自从10多年前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热开始出现,如今奥数已经渗透进中小学的每个角落,进而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奥数教材、奥数培训班,林林总总。大部分家长都知道,奥数很大程度上只是数学形式的“脑筋急转弯”式游戏,并不代表着什么,国际奥数金牌得主自己都说,他们并不是数学天才。但是同样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就连堂堂数学家,也要送子女去学没什么用的奥数,这是一个怎样的无奈?

        人们醉心于奥数,成因极为简单——奥数拿到了名次,中考、高考有加分。如今很多人都能感受到,教育给人们带来的烦恼越来越多,因为温饱问题解决之后,能让子女接受良好教育,就成了人们心中的一件大事。“有学上”起点太低,一定要上名校。而名校就那么多,巨大的供求矛盾,想让家长们不给名校“惯出毛病”,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问题的根源,还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矛盾实在太大。

        如何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各界开出了各种各样的“药方”:有的主张加大弱势校建设力度,使教育均衡化发展;有的主张名校名师不应属于某一学校,而由教育局管理,让他们到各校巡回讲课,实现名师资源共享……这些措施,当然都有一定道理,也会收到一定成效,但是名校之“名”,不是硬件“堆”出来的,不是师资“凑”出来的,更多是一种教育管理、学习氛围等软实力长期积累形成的。校际之间的差距不可能消失,择校的动力也就不可能消减,供求矛盾也必然会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有了供求矛盾,紧俏一方必然要变着花样设置筛选的门槛,有的用钱,有的用智。奥数加分,表面看似乎是以智筛选。但深入来看,不仅其本身上不了“智”的台面,更由于在其成为筛选工具后,也养肥了相当一部分奥数操作者。所以取消奥数,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

        只要名校是一种客观存在,只要择校热无法降温,名校筛人的门槛也就不可能取消,这也许是我们不得不尊重的现实。我只是希望,名校筛人的门槛,最好能设置一些对社会有意义、对开发学生潜能有帮助、能够公开监督筛选过程的项目,别总盯着奥数之类的数学游戏;别总盯着那些暗箱操作、花钱能买的“二级运动员”……多考虑社会效益,少考虑市场利益,让名校的“敲门砖”盯住一些有意义的事,应该不难做到。筛人的门槛变了,奥数没了价值,自然也就用不着为执法费心了。

        北京市丰台区  马龙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