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8月10日 星期三

    知识分子的境界之旅:《走读周有光》

    肖东发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8月10日   19 版)

        下一番苦功,自己亲自采访,亲眼实地考察,亲自记录绘画拍照,提出质疑,反复考证,取得真正的事实和结伦,再写进书里——我的同年好友陈光中他写的长篇传记《侯仁之》以及八册的《风景——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还有即将出版的与我合作的《北大燕南园的大师们》都是这样的风格。他的每一个成果都凝结了超乎常人的劳动。

        在《走读周有光》这本新作中,作者又采取“走读”的方式,从周有光的出生地常州起步,先后走访了他生活和工作过的苏州、上海、杭州、重庆、成都、北京以及当年下放劳动过的宁夏西大滩等7座城市或地区,行程近万公里,搜集了大量第一手历史资料,实现了他“用我的双脚去丈量周有光的人生足迹,在行走的过程中阅读这位‘世纪老人’的心路脉络”这一诺言。

        “走读”这种写作方式的好处和难度都很大,一般人很难做到,好处是读者能按时间顺序和传主的人生轨迹和作者“同行”,一起感同身受,能有“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感受。难度在一般作者没有这大段的时间、精力、眼光和底蕴。作者以前在写八本北京名人故居时打下实地考察的基础,再加上对传主家庭、生平的熟悉,文字、摄影、绘画的功底,本人的细心和亲和力(这也是为何作者常常有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的经历以及许多受访者愿意打开话匣子的原因)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集于一身。试举一例:该书写到作者到宁夏平嘴山平罗寻访当年五七干校遗址时下车后吃饭及上厕所的经历,使他仿佛回到了40年前的插队时代,其后通过对那所“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博物馆”及其藏品的记叙、辩正、思索,将这一原本十分复杂的问题梳理出一些真实的脉络。所谓底蕴,还包括作者对这百年历史的熟悉和有关历史人物的了解。在这本书里我们不时会遇到许多历史名人,会发出很多由衷赞叹:一条常州青果巷就出了三位文字改革家——瞿秋白、赵元任和周有光,一个常州中学除了有瞿秋白、周有光,还有另一位长寿的语言学家吕叔湘,音乐教师居然是大名鼎鼎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刘氏三兄弟也是北京大学的骄傲。

        通过在各地的实地考察,作者积累了数千张图片,从中精选了270余幅用作该书插图,图文配合珠联璧合。这本书依然保持了作者以往的习惯:其中的景物照片均属其在实地拍摄;书中的那些人物画像、速写等等,也由作者亲自绘制,同时,还选用了周有光、张允和夫妇私人相册中的部分照片,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此外还有一些历史照片,由作者直接摄自有关的博物馆或专题展览。

        作者陈光中早自2002年就与周有光、张允和夫妇结识,他们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情,每年老人过生日,作者都想着打电话问候,有时还登门拜访并带上礼物,礼物不是街上卖的水果点心,而是作者亲自绘制的头像、冲洗的照片及走读寻访回来的见闻、照片,自然又勾起老人的回忆。可想而知,百岁老人对这样一个忘年交是欢迎的,有时也会有期盼。在张允和去世之后的那段时间,陈光中发表在《北京青年报》上《张允和:最后的闺秀》一文给老人带来极大安慰,老人说“写得好极了,万分感谢”。作者又在当时正写的《风景: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第七辑里加进一篇《一个优雅的背影——张允和》。寄赠老人后,很快收到回信:“写得很好,张允和在天之灵会感谢您!……您集三长(文字、摄影、绘画)于一身,万分钦佩!特此致谢”。这就是写这部书的一个背景和基础。前后9年的持续访谈,得以写出这部书稿,也可以说是周有光和陈光中两位共同心血的结晶。

        周有光于1906年生于常州,早年在经济与金融领域颇有建树;50岁时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被媒体誉为“汉语拼音之父”。我们现在数以亿计的人群每天用电脑上网、用手机发短信,都离不开汉语拼音,没有几个人知道,曾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人物是周有光。而他在百岁以后不仅依然坚持每月发表一篇文章,还陆续出版了《周有光百岁口述》、《百岁新稿》、《朝闻道集》、《拾贝集》等著作,内容涉猎广泛,笔锋颇显犀利,观点相当尖锐,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一个百岁老人还在网上开博客肯定是世上少有。2010年6月,已经进入人生第105个年头的周有光,在网上开辟了博客;更有趣的是,他的博客不仅引来大批“粉丝”追捧,还招致许多恶言辱骂,而他对这些追捧和辱骂均付之一笑;他的口头禅是:“好玩极了!”

        看过此书,你会明白: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心底开阔,乐观豁达,达到一种高境界。

        该书的另一看点是周有光的夫人张允和,她出身名门。20世纪50年代初,她作为光华大学附中的历史教师曾针对当时的历史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写过一篇长文,《人民日报》发文中多次引用她所提的意见。正赶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刚刚成立,经社长叶圣陶先生推荐,张允和很快调到北京。她也“为自己刚刚四十出头就找到全新的职业高兴得不得了,想尽其所能大干一番。”可是“我高兴得太早了,到北京还不到一年时间,‘三反五反’开始了,我莫名其妙地成了‘老虎’。说我是地主,曾分过两年租,还说我是反革命,要我写交代……夫妻间的信居然被别人拿去当材料‘研究’,简直是一种耻辱,刚刚得意的我被击倒了,甚至觉得整个生活都完结了。”其结果是考虑再三,决定不再出去工作了。“我这才安心做了四十六年的家庭妇女,真正成了一个最平凡的人……

        张允和不愧“才女”称号,晚年出版了多部文集,她撰写的《昆曲日记》,堪称研究昆曲历史的“教科书”;她有办刊物的能力和水平,八十年前就办了一个在张家4女6男十姐弟间交流的家庭刊物《水》;而她主持复刊的《水》,被戏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刊物、最老的编辑”,至今仍由张家的成员坚持编辑,最近还上了网,海内外的许多名人都是它的忠实读者。这样一个人才,自己本想“尽其所能大干一番”,却只能当家庭妇女。为什么?这本书引人思考的地方很多。

        最后还要提及的是,这么一部反映一个世纪社会历史变迁,记录几代知识分子心路历程,凝聚作者艰辛采访众多才艺的优秀书稿(在我看来,传主周有光和作者陈光中都举世罕见),我原以为出版不会成问题,可是问过十家以上出版社或出版集团的负责人,他们都没有兴趣,理由是这类题材发行量不会大,没人买,怕赔钱;有的根本不认真看书稿,开口就要几万元的“出版赞助金”。难道没有价值含量质量很差的书给赞助费就能出吗?出版社怎么成了这个样子!从这一点看来,中国文史出版社很有眼光,不但没要出版赞助,还舍得投入,全书采用四色彩印,封面、隔页、版式设计都很精美,值得赞赏。书末还附有“插图索引”。每章节之后和正文之中的小幅地图,也独具匠心,给读者带来喜悦与方便。我相信这本书会受到广泛的欢迎的。

        《走读周有光》,陈光中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7月, 58.00元(彩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