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5月25日 星期三

    伍角船板

    赵 玫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5月25日   03 版)

        不经意间,便有了2003年的台湾之旅。那时的宝岛旅游还没有对内地开放。于是繁文缛节,颇费周折。中国作家协会代表团自然成为引人注目的“异类”。

        台湾一直是我们想去的地方,直到成行之时,却偏偏赶上“非典”。四月初,香港、台湾已风声鹤唳,我们能否动身,一直悬而未决,直到4月6日登上从北京过境香港转道高雄的飞机。那时的香港机场空空如也,所见零零星星的旅人也大都捂着口罩,在令人窒息的紧张中抵御来历不明的病毒。于是我们有种“顶风作案”的快感,仅只是出于我们对台湾的向往。

        在台湾作家朋友的陪伴下,我们开始了难忘的旅程。那时候尚没有大陆游客遍布大街小巷。我们从高雄到台中、到台南、又到台北。我们在肯丁,在阿里山,在日月潭,在士林官邸,在台北故宫,留下一步三回头的记忆。我们与台湾友人倾心交谈。觥筹交错中,恍若失散多年的兄弟姊妹。

        游来游去最喜欢的地方,却仍是那些有着优雅品质的所在。那是台湾人所独有的一种精致而富有情怀的生活。比如我们在日月潭下榻的那家充满大自然情调的私人酒店,比如我们无意间走进的那家制作手工陶艺的小店。让人难忘的是温文尔雅的店名,于是就永远地记住了“林家的陶”。

        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台南安平古堡对面的一处建筑,不知道那是一个怎样诱人的地方。只看到不远处用厚重原木制作的一块很大的招牌,上面用几乎孩童般的笔迹雕刻着“伍角船板”四个大字。单单是“伍角船板”就足以让人充满遐想了,更何况我们无从知道这里到底是一处怎样的景点。

        于是匆匆游览了“亿载金城”这座由法国人设计、清同治年间(1874年)竣工的西式炮台,便脱离团队直奔街对面,或者就为了“伍角船板”这几个充满魅惑的字。

        到了近前,竟是一座很大的建筑。仿佛被绿竹和榕树悉心遮盖,透过树荫,才能依稀看到那拱卷式的落地窗。进得大门,建筑上下两层,整体通透,仿佛一个开放式的古堡。大厅内全部由厚重粗木装饰,扑面而至一种赏心悦目的沧桑。然而从玻璃天井中流泻下来天空的色彩,美丽而斑驳,让现实景象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

        很多大树被种植在建筑的里面,就那样在天井的光照下,茁壮并恣肆地成长。树的枝杈在大厅里无限伸展,完全彻底地自然着它们原始的姿态。于是大厅里绿色的枝叶繁茂,将整座建筑装点得处处生机。

        建筑中的任何布局都不规则,于是镶嵌在门窗上玻璃的形状也各不相同。但无论窗户的形态如何,窗外的风景却都像绘画一般风姿绰约。大厅里还陈列着各种老式家具,靠着与时尚背道而驰的陈旧,折射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各种动物与人体的雕塑错落有致地陈放着,又让你觉得自己徜徉在一家收藏丰富的博物馆。

        当人们坐下来,坐在这散发着木香的凳子上,你才会知道,你原来所以要到这里来,坐下来,其实就仅仅是为了喝一杯现磨的咖啡。

        是的,无论“伍角船板”有怎样的含义都不重要,只要坐在那深棕色的木头上,品尝那杯深棕色的咖啡。

        如此,对“伍角船板”的记忆一直延续至今。每当清晨煮好一杯浓浓的咖啡,都会不由自主地恍惚起来,就仿佛依旧沐浴在“伍角船板”那瀑布一般的光线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