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5月25日 星期三

    在旧时明月的光芒下看取人生

    张颐武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5月25日   03 版)

        王彬是有情怀的人,也是个念旧的人。他总是沉浸在过往的岁月之中,在诸多的历史的片断中寻找他的认同和皈依。他一方面把玩回顾自己生命的流年碎影,另一方面在和古人对话中寻觅传统感性的价值。无论他论《水浒》,还是写散文或是追寻北京胡同的踪迹,都是带着感情和传统相接触。他的写作生涯几乎就是和我们的传统紧密扣连在一起的,正是传统的诗意和感性给了王彬在文字的世界中展闪腾挪的能力,也赋予了他发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能力。多年前我爱不释手地看王彬记载20世纪80年代中叶北京胡同的街上的单位和店铺的一本书,今天看来,那真可谓是《东京梦华录》式的作品,那些街道坊巷中的名字很多都已经湮没无闻,在历史的深处找不到踪迹了,它们靠着王彬的书留下了一点印痕,让我们缅怀和追忆。王彬的写作就始终充溢着这种历史的感慨。人无法阻止岁月的旅程,只可能通过回忆和追溯探寻时间的奥秘,领悟生活的价值。而这部《旧时明月》就是王彬近些年在中国的传统的诗意中沉浸的成果。

        王彬的这些散文作品不是追求规模的“大散文”,并不强调某种抽象而空疏的历史观念。但却是别有怀抱地在游历中截取历史的片断,通过历史地点引发的生命感慨来追怀中国传统的精神的真谛的用心之作。他总是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去找寻历史人物的现世感,点点滴滴,都上心头。那种接近传统文人心灵的沧桑感是王彬写作的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王彬的作品却有一种淡定平和的趣味,他本来就深深地沉浸在传统之中,传统在他这里就是具体的生活之中存在的东西,他到任何地方,都会自然而然地和那里的传统的文化和精神相互依存,都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往历史留下的记忆。他探访陆游的沈园,就顺带谈及了鲁迅与朱安女士的婚姻;通过漫游谈白居易,就感慨他的妇女观;谈桃花源,说到传统文人的隐逸文化的复杂性。这些都是娓娓谈来,自然而然地将一个现代人在传统中的感触表达出来。随性却又有独到的观察和思考。

        我最喜欢的是他的平静的叙述和细致的体察。这种平静感使他不刻意地制造感情的强度,而是在温和的表达中见出个人的视角,不矫情使得他的文字凝练而又灵动。这种平静让人有一种信任感。而他的细致也确实让我们羡慕,他能够从中国的笔记传统中学到了一种在片断中深入体察人性的复杂性和人情的微妙性的独特的角度,这使得他的写作能够在细微处发现古人的隐秘的心态,洞穿潜藏的无意识的幽光。他能够进入古人的情怀之中,能够体味到他们在自己的历史情境中的必然的选择。他作为一个现代人不是苛求或崇拜古人,而是把古人当成朋友般地理解,这是王彬平易中的涵养所在。他不激烈,不夸张,不声嘶力竭,不狂放,却在内敛中自有深度和情怀。这是王彬式的独特的历史想象力的魅力。

        应该说,王彬的写作并不亲近中国传统主流的儒家传统,他更加接近老庄,也更加接近老北京的民俗传统。这部书中的许多作品都接近了这一民俗传统,他对于这一传统确实情有独钟。这种民俗传统当然有儒家的底子,但其实有一种乐天知命的通达和自然,一种洞悉生命的宿命感和难以把握的通透的意识。而王彬从这种传统中汲取的是它最具魅力的一面,他写张家湾、写川底下,写大屯,都包含着对于北京的生命的记忆。王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以传统的人格和风范想象来构筑的北京,一个旧时明月照耀下的北京。他从这个北京出发,在中国大地上的漫游的经验变成了这样的美文,足以让我们发现中国的记忆和情怀的美丽和奇妙之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