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4月20日 星期三

    我们应当为学生们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

    高校学者与中学教师对谈鲁迅作品的教育问题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4月20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 刘霄)近日,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发起,联合川渝地区多所中学的语文教师一起参与,就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当前入选中学教材的鲁迅作品每一篇都堪称经典,何以造成教师和学生的隔膜?成都树德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杨小泉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的解读方式过于偏向政治性。且部分教师对鲁迅作品接触较少,在解读时往往使用僵化空洞的概念,所以影响了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接受。西南交大附中教师徐葵指出,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总是将字、词、句分类阐释,致使文章支离破碎,极大地干扰了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其实,并不是鲁迅与我们之间有隔膜,而是教学方式不得当。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不单是要教给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而是要从思想上引导他们。鲁迅的文章恰恰是能在思想上给学生以引导和启示的。

        针对鲁迅作品难读难教的说法,西南大学附中语文高级教师张爱明老师认为,只要能够找准切入点,拓展作品背景,丰富授课内容,就能够将鲁迅作品讲得很成功,也很亲切的。同时他提到,目前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对于教参有过分的依赖,但教参的编写者对于学术界的鲁迅研究新成果毫无所知,有的甚至忽略鲁迅作品文本,单单从自己想象出发解读鲁迅。

        在谈到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取标准时,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顾之川说,较之以往突出强调鲁迅的“革命家”形象而言,目前的教材选编更注重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学生是否喜欢读等因素。同时,此次新课程的另一重要变化就是更为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和《呐喊》就被列为初中、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并在教科书中专门做了导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