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语言学研究发生了三方面的重要变化。首先,理论语言学研究表明,“广义语言学”有可能来自于语言之外的进化动因。因此,语言学研究必须采用跨学科比较的视野,通过与生物学、心理学,以及人类学联袂的方法,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理论假设,找出形成语言学能配置的进化推力。其次,随着计算机科学、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走向。语料库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机器翻译、语言技术、信息检索、网络语言、舆情研究、媒体语言、虚拟社团、数字文本、多元识读能力、数字化教学等一系列新方法、新视角、新概念,应运而生,极大地拓展了语言学研究的外延。再次,随着社会语言学“语言风貌”理论的提出,诸如路标广告、街名地名、商业标志、政府机构的公共标志,形成了广义的“都市语言”概念,为研究城市内部特定区域的语言风貌,提供了“信息”与“符号”两个层面的功能性资讯,极大地丰富了语言学研究的内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国际化、规范化、资源化设计理念的指导,离不开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措施的支撑。中国语境中双语标志规范化的问题,因此引起了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专家学者的重视。国家组成了专门的语言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外语用语的规范与标准,推出了公共场所双语标志英文译法的地方标准(草案),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这些重大赛事与国际活动的成功举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确实,公共领域的标志设置,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系统的、制度性的、逐步完善的机构化工程。以美国为例,公共标志的设计与制作,都是基于美国国家标准协会、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交通部高速公路管理局的标准制定的。其结果是,具有相同功能的标志,不论身处何处,其格式、文字、图标、字体、色彩完全一致,体现了高度的规范性与标准化。
双语标志译写规范,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性翻译或译写行为,而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一项专业化工程、一项系统化工程、一项充满了困难与挑战的标准研制工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符合国情的双语标志规范标准之时,有必要首先从理论层面入手,处理好下列“十大关系”。
(1)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既要有国际化的视角,了解英语国家公共标志的一般情况,又要有本土化的行动,解决国内双语标志的突出问题。
(2) 标准化与多元化关系:既要强调国家标准的统一性,又要注意到双语标志研制中“地方标准”先于“国家标准”的多元化态势。
(3) 规范化与多样性关系:对于双语标志规范的特殊性,要有一个准确的理解,避免一刀切的现象。
(4)指令性与服务性关系:既要当好“文字纠错员”,有错必纠,又要做好“规范宣传员”,提供有效资讯,解决实际问题。
(5)通用性与专用性关系:采用动态平衡的视角,解决好标志译写过程中的分类问题。
(6)通适化与语境化关系:要注意到标志文本的准确含义,是通过具体设置的语境与功能需求来实现的,不能只顾一头。
(7)信息化与人文化关系:既要注意标志文本的空间性,译文尽量简洁明了,又要兼顾表达方式的人文性。
(8)文本化与图标化关系:了解标志设计中“图文共现,相得益彰;字体色彩,均有意义”的特点,避免图文脱离的“硬译”现象。
(9)充分性与简明性关系:有必要区分结构性与必要性的关系、文本性与语用性的关系。
(10)同一性与选择性关系:在保证主流表述同一性的前提下,提供多样性的选择。
基于上述理论认识,我们参照现有地方标准、参比国外规范,制定出了“海量信息,严格筛选;所有标志,必有出处;分类编制,讲求实用;双语标志,单向译写;先有英文,再译中文;英文标志,来源可靠;中文标志,译写简明;既重通用,又重专用;规则之内,多有选择;重要信息,补充说明”的“80字”编写原则,完成了译法手册的编写,对于双语标志的规范化,尽到了语言工作者的责任;面对现代化城市的呼唤,做出了积极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