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三幕歌剧《阿赫玛托娃》3月28日在巴黎国家歌剧院首演。
该剧是年仅36岁的法国作曲家布鲁诺·曼托瓦尼(Bruno Mantovani)与词作者克里斯托弗·格里斯蒂(Christophe Ghristi)合作写出的新作,讲述苏联女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在大清洗、战争期间和战后三个阶段的故事。
该剧力图呈现一幅阿赫玛托娃吁天录:生逢乱世,诗人何为?活不活?怎样活?
词作者格里斯蒂告诉俄通社-塔斯社:“曼托瓦尼跟我说,他对二战期间的俄国很有兴趣,我立刻就想到了阿赫玛托娃,她与那个时代不可分离。我认为,她是当时俄国文化当仁不让的缪斯。”
但上面不这么看。继大人物高尔基斥责她是“堕落的代表”,作品“充满了个人性欲的抒情”之后,作协领导法捷耶夫也辱骂她“尤其偏爱性欲题材”,并警告人民群众,阿赫玛托娃的诗“势必把青年人引上邪路”。
关于好时代与坏时代,早在1919年,阿赫玛托娃就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
这个时代比过去坏在哪里?
也许,在这痛苦与不安的世界上
它触发了最可怕的、
也是无法医治的瘟疫。
西方,太阳正当空照耀,
城市在阳光里沐浴,
可这里,白色的楼房被钉上了十字架,
乌鸦们被呼之而来,它们群起……
——王守仁译,引自《七十年代的苏联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剧中重点描写了女诗人与她的无父独子列夫·古米廖夫的复杂关系。女中音雅尼娜·贝希勒扮演阿赫玛托娃,阿提拉·基斯-毕(Atilla Kiss-B)扮演儿子列夫,瓦杜莉·阿布拉哈扬扮演苏联女作家利季娅·丘科夫斯卡娅。
俄通社-塔斯社报道,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落幕后,观众兴奋起立,长时间热烈鼓掌,法国评论界随即将《阿赫玛托娃》举为本演季的最重要剧目之一。
但伦敦出版的《金融时报》严厉批评了该剧,指出曼托瓦尼对题材处理不当,阿赫玛托娃只唱了两个简单的乐句,之后便在令人痛苦的嘈杂间奏引导下,由乐队接手。剧评说,作为法国空谈阶级(chattering classes)宠儿的曼托瓦尼,在此显示了他的真正意图:演唱纯属偶然。贝希勒的女中音虽然很精彩,但在小号突然爆发的刺耳高音中,几乎难以听清。
该报同时批评了格里斯蒂的剧本,认为其中充斥着对文化水平不高之观众的热心提点,并举一例,丘科夫斯卡娅对“普希金的天才女继承人”阿赫玛托娃说:“可这是莫迪利阿尼给您画的肖像啊,它是非常珍贵的。”
4月13日之前,《阿赫玛托娃》将在巴黎歌剧院演出六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