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两位中国作家王安忆和苏童双双进入了第四届布克国际奖的决选名单,但英国的间谍小说大师约翰·勒卡雷主动要求退出。
这是中国作家首次入围这一著名奖项,意义重大,可喜可贺。
独特的表达方式
评委之一、澳大利亚女作家和出版商卡门·卡利尔介绍说,王安忆是文化大革命的孩子,生于1954年,16岁下乡,经过了八年“失去的人生”。后来,“工作中的、恋爱中的、城市中的、乡村中的男男女女,就成了她小说的素材。表面上家长里短,却自有神奇而热烈的小说家之力量于其中。”卡女士强调指出,“王安忆的反讽,她对性爱的大胆探索,最清楚不过地证明了存在着多少种方式”去挑战风车。
评委会主席、美国的英国文学学者和古董书商里克·盖科斯基则说,苏童初次为西方认可,乃因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他本姓童,名忠贵,后取他1963年出生的城市苏州之一字为笔名。他不忘历史,从他笔下的故事和人物身上,可以推想出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苏是个暗示大师,”盖主席提醒西方读者,“若细读其作品,可以对现代中国的状况有更多发现,所获要超过那些比他直率得多(通常是移居国外)的中国作家。”
从两位评委的履历中,很难发现他们对中国文学有过深入了解。但上述评语表明,通过对王女士和苏先生作品的阅读,他们已经多多少少地摸到了中国作家独特的表达方式。
三人评委会中的另一人为英国小说家贾斯汀·卡特怀特。
他们怎样做评委
盖主席告诉《卫报》,他们仨完全没有先入之见,而是通过“多得要命”的阅读,以个人感受为依据,来进行评判。
“你得往深了读,然后得多谈,然后再琢磨,然后再接着读。然后你决定吧,要把这奖给哪一位,以及为什么要给这一位。”他说,“这是个需要慢慢对照、来回比较的问题,到最后,得奖者自然就会出现。”
布克国际奖不同于颁给作品的布克奖,而是意在表彰作家文学贡献的终身成就奖。所有作家,无论国别,只要其作品曾以英文或英文译本发表,均有资格获得此奖。奖金6万英镑(约合人民币63万元),每两年颁发一次。
该奖不许出版商推荐,用不着作家自荐,全靠三评委疯狂阅读一年半,吭哧吭哧,从全世界的好作家中先挑十三人,再从中鉴别出最好的一位,授以桂冠。
前三届的得主分别为阿尔巴尼亚大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2005)、尼日利亚大作家奇努阿·阿奇贝(2007),以及加拿大短篇小说女王艾丽丝·门罗(2009)。
心怀忐忑,拼命多读
评委会于3月30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公布了今年的十三人入围名单。王女士和苏先生的竞争者还有其他十位名家:美国的菲利普·罗斯、玛丽莲·罗宾逊和安妮·泰勒,英国的詹姆斯·凯尔曼和菲利普·普尔曼,西班牙的胡安·戈伊蒂索洛,黎巴嫩的阿明·马卢夫,澳大利亚的大卫·马卢夫,意大利的达西娅·马莱尼,以及印度与加拿大的罗欣顿·米斯特里。
罗斯和戈伊蒂索洛均为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79岁的勒卡雷则以“我不竞争文学奖”为由,要求退出,但评委会决心强留,不许老人家擅退。
盖科斯基亲自在《卫报》blog上撰文,披露评委会的工作内幕。据他说,阅读工作从2010年1月就开始了,这一过程将长达十八个月,期间最大的秘密就是读谁,读什么,以及怎么读。
三委员先要开会,拉出一个60人左右的名单,再看前三届评委都讨论过哪些人(大约80位),然后广为征求作家、编辑、学者、翻译家、评论家、出版人等各路文坛好汉的意见,之后便投入阅读。他们心怀忐忑,生怕会漏掉好东西,这种恐惧感愈发让他们努力工作,力求多读,多读,再多读。
“多样化,新鲜,引人思考”
人们总想知道评委们读了多少本书。盖主席说,从评选开始到现在,他自己已经读了200来本。根据他所写的荐语,其中应包括苏童的《河岸》、《米》和《我的帝王生涯》。
第一届布克国际奖的入围者有米兰·昆德拉、约翰·厄普代克、多丽丝·莱辛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以及五位诺贝尔奖得主——索尔·贝娄、加西亚·马尔克斯、君特·格拉斯、纳吉布·马哈福兹与大江健三郎;第二届则有萨尔曼·拉什迪、哈里·穆里什、伊恩·麦克尤恩、卡洛斯·富恩特斯和阿摩司·奥兹;第三届也有乔伊丝·卡罗尔·奥茨、VS·奈保尔、巴尔加斯·略萨和恩古吉·瓦蒂昂哥。从名气上看,这四届的决选名单一年比一年弱。
但盖主席和他的两位同事不这么想。他们认为,今年名单的优势在于“多样化,新鲜,而且引人思考”。
评选结果将于5月18日在悉尼作家节上宣布,6月28日在伦敦举行颁奖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