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3月30日 星期三

    四面体:在传统与现实间的行走

    方铭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3月30日   19 版)

        《四面体——对话传统与现实》一书的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三年级马思琦、杨竹、李璋、张竹韵四位同学,讨论的问题都是有关中国的传统和现实的话题。

        短暂的高中学习阶段,是人生的黄金岁月,四位同学的文章,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他们的所思所想。这里有他们前进的脚步,青春的欢乐,更有探索知识、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建设未来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相信这本著作的付梓,必然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现阶段中学生学习和思想的途径,了解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了解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对于传统和现实来说,教育都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而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无疑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技能,锻炼谋生手段,更重要的是养成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关于这一点,虽然我们也有相当认识,但在具体措施的实施方面,则鲜有真正可以一以贯之的立场。中国古代,至孔子之前,学在官府,目的在于培养职业领导,自孔子设立私学,弟子不唯做官,因此而有素质教育之立场,中国思想文化学术始有战国之繁荣昌盛,因而中国才能作为文明古国,生存至今而不绝,傲视世界而无愧。

        自20世纪中国设立现代教育制度以来,从小学到中学,都开设有国文课,我们今天则称为语文课。开设语文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用母语撰写的优秀著作,用母语写作优秀的著作,既是为了学习传统,承载传统,更是为了养成人格,涵养文明,锻炼思想。孔子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指正是这个道理。

        四位同学的写作,既体现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较系统的传统文化修养,较为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较好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具有和他们年龄相适应的思想能力和表达思想的能力,足够的思想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要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我们还需要回复到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方面。到今天为止,人类关于社会理想的阐述,从没有人能超越孔子所提出的“大同世界”;关于调解社会关系的原则,没有能超越“仁义”二字,而孔子的“忠恕”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对实现仁义门径的最简洁准确的指引;关于人民、国家、领袖的关系,两千多年前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纲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中可以找到痕迹。以孔子为代表的先哲创造和传承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走向未来的基础,而就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在今天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汲取的。四位同学能立足现实而不忘传统,立足传统而能关心现实,这种具有学术精神的视野,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对于经过20世纪漫长历史的人来说,我们曾经经过了中国文化虚无主义的浸染,很少有能力、有耐心去了解传统文化,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十足的傲慢也就不足为奇。由于我们对传统的无知,导致我们对现实的观点总是难免浅薄。到了今天,传统的伟大价值渐渐被人们所认识,四位同学所代表的一代人,属于21世纪和未来,他们对传统和现实的看法,比我们年轻的时候要周全和深刻。他们知道,自己未必一定能成为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但是,他们一定会做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技能培训,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谋生手段。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也无论人生的辉煌与曲折、贫贱或富贵,都应该做一个有理想的人。理想就是你希望实现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可以是伟大的,也可以是普通的。而在所有的理想和信念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如果认识不到善良对我们今天的世界的重要性,我们就一定会受到社会的惩罚。马思琦、杨竹、李璋、张竹韵四位同学的文章中,处处洋溢着对善和理想的追求,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今天,我们在不同场合,不断重复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敬畏感,要在建立覆盖童蒙到耄耋的传统文化阅读和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寻找出路。值得高兴的是,这些年,一些有远见的学生和家长,正在积极地恢复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建立一个符合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文化氛围和大国气概的健康人格的教育体系,完全是可以期待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