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3月30日 星期三

    在山河与地脉中取暖的人

    蒋 蓝(本报书评人)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3月30日   11 版)
    《中国人文地脉》,白朗著,成都时代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79.00元

        在漫长的浪漫主义时代,尽管出现了人定胜天之类的乌托邦指令,究其根源,浪漫不过是蒙昧主义的华丽披肩。难以计数的人为灾难,为时间提供了证词。地脉为人间之根基,乃盘古身躯化成。凡人体经脉,在大地中都有一一对应的存在,被称为地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同人体经脉淤塞会致病一样,地脉的阻滞不通,同样会引起大地的异变。于是,“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依时间沉淀的地脉,是一种玄机的流露与养成,累积出培育的气韵和气质。地脉深藏而内敛。人们能在某地感受到的暖意,正是地脉所带来的精华。

        作家白朗在七年之前就出版了50万字的《中国地脉》,经过“七年之痒”的耳鬓厮磨,他又推出了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新作《中国人文地脉》,这部75万字的著作不但展示了作者“重整旧山河”的耐力,更以一种文本的绵密,凸显了他作为历史学者之外的美学雄心。

        我认为《中国人文地脉》的关键词是“人迹”与“互文”;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人迹”是作者复原历史的着眼点,人迹是推动整个人文地理版图的动词;作者一反当下流行的风景主义作文写作模式,配以上百幅罕见图片,以一种“互文”的复调美学向度,使枯燥干硬的历史叙事回到了文学和感动。

        人迹于山,山势葱茏;人迹于水,烟波浩渺;人迹为那些清冷的历史建筑带来“回阳”的血色,爱恨情仇充溢在山河岁月,成就了白郎心目中最靠近真实的历史。比如,空洞议论孔子的文字已是汗牛充栋,白郎在《孔子是一轮月》一文里,追随晚清时候在中国的三大传教士之一的丁韪良在曲阜盘桓的足迹,以丁韪良的第一手田野考察笔记,钩稽洋人对“中国麦加”的细腻体验,并将自己亲临曲阜的感受予以照映。白郎甚至没有忘记,在洋人拍摄过的角度上,自己举起相机又拍一幅照片。这种“同机对位”式的思维,使得不同时空的历史体验获得了一种融会贯通的交融。

        从严格学术分类上,白郎先生使用的“地脉”一词,被他赋予了崭新内容和品格。他整合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经济、政治、风物、风化等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思考,称其为“互文”写作也许更为恰当,但他清醒地把交错的文体控制在文学的格局当中。这也决定了《中国人文地脉》一书的文体性质——博大、纵深、绵长而细腻。作者富有激情的叙述语体,使本书避免了艰涩和浅尝辄止的同类亚学术著作的通病,《中国人文地脉》当中很多独具个性的观点,一直支持着我的阅读信心。这也可以发现,在借鉴相邻学科方法上,白郎很注意这些方法对人文地理学的适应程度,并尽力将它们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技术方法,自我创新的痕迹明显。

        作者认为,某种神秘主义紧紧抓住了中国人的内心,这种神秘主义把宇宙、社会、个体生命视为一体性,在它蓬勃而博大的气象驱使下,人们觉悟到将责任和自由统一起来的内在良知,这一“良知”的核心是明心见性的灵动根脉,它就像一棵树的根基,在生活中外化为仁、义、礼、智、信五个树权。因此,透过中国人文精神那静美的阔大面庞,穿过中国深厚而古老的传统大地,蓦然回眸,我们实际上已经察觉到,无论是灿烂的荣光,还是沉重的耻辱,中国文化最动人之处,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神秘而敞开的亲密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所形成的生活和文化。对中国人来说,灵魂的拯救不是来自于上界的神,而是来自于脚下的大地。正所谓:“云烟影里见真身,始悟形骸为桎梏;禽鸟声中体自性,方知情识是戈矛。”

        这就是说,作者并不为本土主义所局限,他是希望在人文地理的谱系当中融入理性精神,最根本的着力点,在于弘扬一种人文精神。相对于理性精神而言,人文精神尊重人与自然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在强调人文效益和文化含量的同时,使人们对自然有了更为深入的体会和认识。涌动于人文地理当中的人文精神,其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和谐为世界的根性。这也提醒我们,离开人文精神的理性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而离开理性的人文追求只会是一种片面的人文精神。

        大地的根性往往缺乏诗性,缺乏诗性所需要的飘摇、反转、冲刺、异军突起和历险。也可以说,诗性是人们对大地的一种乌托邦设置;而一心向前的大地,就具有最本真的散文性。散文性就是生活。回到大地就是回到人的根性。我能够感受到白朗在《中国人文地脉》封底引述海德格尔观点的用心: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之上绝无尺规。这恰与“道法自然”异曲同工。浮荡在大地上的真实和和谐,如同清新的夜露,擦亮黎明,世界就像一个开了光的器皿。而白郎就是一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