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3月30日 星期三

    大家一起来“读”画

    刘蓉林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3月30日   12 版)
    《解码西方名画》,[比]帕特里克·德·莱克著,丁宁译,三联书店2011年1月出版,68.00元

        八九岁的时候,我家里有一本挂历。那个时代家家还都挺当回事儿地年年挂着挂历。这本挂历上是十二页西方古典油画。我不懂画上的故事,只是艳羡地看着,怎么会有这么逼真的描摹?怎么会有那么生动的氛围?画中人嘴角的意蕴、发丝边多彩的光晕甚至画中每一个零碎物件,都让我感觉美丽而神秘,情不自禁去揣摩里面有些什么故事。于是,每个月我都会怀着复杂的心情翻过旧的一页,迎来新的一幅,并假想我的平凡生活会和画中的场域有着某种呼应。

        童年时候的我,当然无法理解西方的神话母题、宗教信仰以及思想文化的传承与阐释,只是单纯地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美所倾倒、想入非非。那个时候,阅读的资源没有现在丰富,而今,对西方的了解变得无比便捷,但即便如此,我仍然主张,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不妨先从古典绘画开始。尤其对于年轻人,图像和色彩的冲击能够使他们此后一直保有对另一种文化好奇与探寻的热诚。

        三联书店今年出版了一本《解码西方名画》,英文是How to Read A Painting: Decoding, Understanding and Enjoying the Old Masters,就是教你怎么看一幅画,尤其侧重对古典叙事性绘画的解码,即揭示这些名画中的象征、隐喻和多种暗示。举个例子,霍尔拜因的肖像画《让·德·丁特维尔和乔治·德·赛尔维》,又名《使节》,这幅画的意思其实很容易理解,只需简单提点,就能大致明白西方很多肖像和静物画的基本意涵和思路。在这幅画的前景上,有一片莫名其妙的纸板状的东西,通过仪器还原,可清晰显示这是一个高度变形的人头骨,观画者只有从某个角度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那么,这表达了什么意思呢?画家要向读者说什么呢?头骨无疑是死亡的象征,是所有人和物的必然归宿,它无处不在却常常不被我们察觉,而当我们确实辨认出死亡为何的时候,生命却变得扭曲和模糊了。这幅画中不仅有科学仪器,意指画家对科学的态度;窗帘后还隐藏着基督受难像,意指在人类智性行为后的终极归属。此外,断弦的鲁特琴是否意味着宗教和谐的破坏?赞美诗集是否是对重建和谐的一种诉求?而地球仪上欧洲乃至于法国位置的夸张式突出,确实表达着西方文明日益膨胀的自负。

        再举个例子,乔尔乔内的《暴风雨》。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都是一幅让人浮想联翩的绘画作品:远处的城堡、近处的废墟、即将到来的暴风雨以及哺乳的裸女、衣装整齐的青年男子……画面弥漫着一种说不清的暧昧氛围。这幅画甚至书中也没有给出较为明晰的解读,但是提供了若干“解谜”的思路:是希腊神话中帕里斯遗弃妻子追求海伦的故事,还是圣家族在出走埃及的途中?是牧歌语言,还是传统民间故事?最为关键的是,这种神秘暧昧的气氛是怎么形成的?

        诚然,笔者所例的两幅画无法代表全书180幅作品,这本《解码西方名画》的开端在大约1300年,而收尾则定在大约1800年:从杜乔到戈雅,包括了马萨乔、凡·埃克、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丢勒、卡拉瓦乔、格列柯、鲁本斯、伦勃朗、委拉斯凯兹、维米尔、德拉克罗瓦等大师的作品。这其中更多的是希腊、罗马神话题材以及与《圣经》有关的宗教题材,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更值得我们对照、玩味。除此之外还有布勒格尔(Pieter Bruegel)等人创作的风俗画、寓言画,同样包含了诸多耐人寻味的信息。笔者在这里很难一一赘述,但可以确定的是,每一幅画都引领我们去关注更多的东西。

        尤为可贵的一点是,《解码西方名画》以一种老少咸宜的形式带我们进入西方传统文化的语境,让读者了解那些画在说什么,在做什么表情。按全书的比例来说,文字可算不多,因为完全没有赘言,略过繁杂的背景介绍与分析,直接“就画论画”,点到为止。因此,虽然铺陈了180幅作品,近900幅彩图的分解,形式上却完全不显臃肿,还使得读者有意犹未尽之感,可以按己所需做扩展阅读。本书的译者丁宁教授身为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专业学者,在后记中亦津津乐道于这本书的“开卷有益”,并谈及这本艺术普及型的图书竟然在西方不少著名博物馆的书店中是卖的最好的书之一,以至于作者在2009年又写作了第二本“解码”。

        审美是人类一种最为自然而然的学习行为,在逐渐理解其他文化的作品时,我们的视野也会扩大。面对这么一本印制精美、赏心悦目的图书,我还是会想起青少年时期看过的那些粗糙、简陋的画册,虽然我对它们很有感情,但如果当时阅读的是这样一本图书的话,会激发我多少的想象力和求知欲啊!倘使各位读者也抱有同样的想法,那么第二本“解码”不久也会在我国的图书市场现身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