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3月02日 星期三

    自然史视野中的人性

    陈蓉霞(本报书评人)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3月02日   12 版)
    《盛装猿:人类的自然史》,[美]汉娜·霍姆斯著,朱方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35.00元

        人通常自诩为万物之灵,从而忽略了自己的动物性。在某种意义上,人文学者更不愿意强调这种动物性,因为生怕把高贵的人性还原或贬低为兽性。但事实上,人类不仅有文明史,更有自然史。与后者的漫长相比,前者只是“弹指一挥间”。近读《盛装猿》,其副标题就是“人类的自然史”,着重挖掘人类的兽性,读后令人玩味再三。

        食性

        民以食为天。人类到底该吃啥,这本来不是问题,但近来却众说纷纭。比如,保健养生专家竭力推荐吃素食,甚至生食,据说不仅杜绝百病,更兼有环保意义。不过就人类的解剖结构所能提供的证据来看,人类是杂食动物,以素为主,适当搭配荤食。而且人类吃熟食,这一点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草食动物把大量时间用于进食,正如本书所说,猩猩每天需要花5个小时咀嚼食物;大象每天有16个小时用来进食;尘螨每时每刻都在吃皮屑。人类尽管也吃大量草食,但却无须时刻进食,从而省下大量时间用于文明的创造,这是因为人类吃熟食的缘故。煮熟后的植物,不仅营养利用率更高,而且还去除了某些毒性,众所周知,不少豆类植物生吃有毒。吃易于嚼烂和消化的食物,也减轻了我们牙齿和肠道的负担,于是,人类的上下颌变得小巧,从而为大脑的生长提供更多的空间;人类的腹部也变小了,或许减轻了人类直立行走的负担。如此说来,若是盲目听从某些养生专家的建议,大量生吃蔬菜,走返祖道路,但返回的祖先却不是人类的直系亲属,而是旁系亲属,亦即类人猿。

        说到吃,就得说到味道,味道由舌头品尝。我们能够品尝到的味道有酸甜苦咸,还有鲜味。辣是对舌头的刺激,不是一种单独的味道,难怪英语用“hot”来形容辣。人类之所以能够品尝到这些味道,全拜自然选择所赐。苦味只存在于植物中,其实是植物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即通过合成苦味的毒素(生物碱)来抵抗草食动物的啃咬。所有动物(包括人类儿童)都天生拒绝苦味,不过只有人类后天学会食用甚至享受苦味植物,如咖啡、苦瓜等。更妙的是,人类还利用植物合成的生物碱来治病,草药在各个文明中普遍存在,源于神农尝百草而代代相传的中药更是无与伦比。甜味是食物中能量的象征,因此许多动物都生来喜甜。但本书却提到,狮子、老虎和猫等食肉动物不能辨别甜味,这是因为,甜味主要存在于植物当中,而它们不吃植物,因而无须辨别甜味。至于咸味,我们都需要盐来调节体液;酸味则可提醒舌头注意,不要让身体器官受到腐蚀;而鲜味则表示存在宝贵的蛋白质。

        可见自然界本无色无味无声,也许佛家所谓“色即是空”说得没错。正是机体的感官与大脑合作,联手打造了一个色香味俱全的“幻象”,只要这套幻象对动物生存有利,自然选择就会令它益趋精致。这本是人类的福分,但利用不当,福也能生祸。比如,甜、咸及油在自然界本来都是稀缺性的存在,因而大多数人的天性都喜爱这些味道。但如今不仅食物绰绰有余,而且商家还利用人类古老的本性,大量炮制仅满足口腹之欲的垃圾食品,导致肥胖症等疾病成为文明社会挥之不去的阴影。

        感官

        本书还以相当篇幅介绍人类的其他几种感觉。比如嗅觉,相比于动物,人类的嗅觉大大退化,这应该与人类直立行走有关,我们不可能再像狗那样贴近地面去搜寻种种气味。但若论资排辈,嗅觉堪称“元老”,在大脑发出的十条神经中,嗅神经位居第一。尤其在择偶这样的活动中,嗅觉往往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回想一下辛晓琪在“味道”中所唱的歌词,“想念你的外套和手指淡淡的烟草味道”,原来唤起美好爱情的正是弥漫在日常生活中恋人所散发的那种熟悉而又亲切的味道(或气味)。不过作者特别提到,花香为什么如此吸引人,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毕竟这种沁人心扉的味道起初源于吸引昆虫前来传粉,但对于人类似乎没有直接好处。笔者推测,或许其机理与人类从赏花中所获得的美感同出一辙,因为开花结果是一个经验事实,而果实却能充饥,因而花朵成为人类的宠爱。

        有些感觉与五官无关,以至常常被我们所忽略,比如触觉。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表明,与抚摸有关的触觉对于动物的正常发育极其关键。若动物在幼年期得不到足够的触摸,就容易出现情绪障碍,表现为紧张不安、焦虑抑郁。人类作为一种情感高度发达的动物,更是如此。还有一种感觉,看似抽象但恰如天罗地网,那就是时间感。或许在生活中我们早已习惯通过天体、时钟等外在标志来测算时间,但事实上,我们还有一个内部时钟,位于大脑深处的基底核和右顶叶皮层。而人类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还有长期的时间观,即对于未来的意识。但由此付出的代价却是,“没有远虑,必有近忧”,难怪圣经会如此劝告人们: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

        适应性

        智人本质上是一种热带动物,人类的起源地即在非洲热带森林当中,但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正如作者所强调的,我们的近亲黑猩猩在很多方面与人类相似,但它们却从未离开过温暖的森林。随着森林的日趋消失,黑猩猩的命运也岌岌可危。然而人类却从来不会“坐以待毙”。当缺乏皮毛御寒的人类来到靠近极地的寒带,或者上到海拔5千米、氧气含量严重不足的世界屋脊时,又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呢?过去我们似乎更多看到的是,人如何依靠智力来改变自然环境,但本书却列举大量事实表明,正是自然选择导致人的生理特点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适应各种非同寻常的自然环境。比如,达尔文曾发现,靠近南极洲的火地岛人,几乎赤身裸体,却未被冻死,这就是达尔文心目中的野蛮人。但事实上,这正好印证了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俚语。原来这些土著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极其旺盛,套用中医的术语来说,就是阳气格外旺盛吧。

        最后再来说“性”。不同于其他哺乳动物,人类没有发情期,这就意味着,人类随时可以做爱,因此,性交与生育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若是如此,频繁地性交意义何在?意义就在于,性交有助于强化配对结合的关系,而两性之间稳固牢靠的关系更有助于后代的抚育和培养。多亏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令人更为清楚地意识到,夫妻间的做爱更多是为了娱乐以及增进双方的情感,而不是为了生育。很多哺乳动物的雌性和雄性仅在繁殖期才相互牵手,之后便各奔东西。然而人类男女却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但要实际做到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却依赖于催产素的分泌,而人类的性交过程就会分泌这种催产素。这就是说,催产素有益于平淡生活中亲密关系的维持。

        作者在书中向我们娓娓道来许多有关人类自然史的知识。自从达尔文以来,我们再也无须讳言人性源于兽性这样的命题。既然如此,细细剖析人性深处的兽性,恐怕是全面了解人性的必备功课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