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做出土文献与荀子的研究,去年抽时间系统阅读了有关荀子的研究成果。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殿军,司马迁写《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将荀子与孟子并列。据学者研究,荀子在汉代的地位和影响似在孟子之上。但到了唐代,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提出道统说,将荀子排除在道统之外。宋明理学家基本接受了这个看法,此后荀子地位不断下降。现当代荀子研究,新儒家是一支重要的学术力量,他们多继承了理学家的道统说,从道统的眼光看荀子。如牟宗三先生有《荀子大略》一文(收《荀子与名家》,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年出版),认为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客观精神,属于智的系统,不同于孔孟仁的系统。荀子虽然可以补孔孟之不足,但存在着“大本不正”、“大源不足”的问题。牟先生的观点在台湾较有影响,牟门弟子多是阐发师说,如蔡仁厚的《孔孟荀哲学》(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出版)。韦政通先生的《荀子与古代哲学》一书很重要,其立论相对持中,但很多观点仍受到牟先生的影响,如突出荀子的“天生人成”,以荀子的心为认知心等等。此外,陈大齐的《荀子学说》(台湾中华文化事业出版委员会1954年出版)、龙宇纯的《荀子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出版)也较有特点,其立论平实,注重分析,是另一个传统。
1949年以后,由于受政治的干扰,大陆的荀子研究是另一种情况。荀子被看做唯物主义者和杰出的法家代表,地位被抬得较高,但非学术的成分很多。改革开放以后,荀子研究著作出了很多,但多数缺乏新意。廖名春教授的《荀子新探》较为扎实、厚重,但它出版在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出版),人大出版社已计划出简体版,不久读者可以看到。最近还有两本书值得一提:一本是储韶华的《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作者有较好的西学功底,试图以荀子来对接民主思想,但对荀子思想的分析还显薄弱;另一本是陆德斌的《荀子与儒家哲学》(齐鲁书社2010年出版),在个别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值得一提的是,荀子一直受到欧美学者的关注,出现了约翰·诺布洛克(John Knoblock)和柯雄文(Antonio S. Cua)这样一生研究荀子的学者。诺布洛克有《荀子:全译及研究》(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8年),柯雄文(Antonio Cua)则出版了《伦理论辩:荀子道德认识论研究》(赖显邦译,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出版)等多部荀子研究专著。新一代学者中Aaron Stalnaker的 Overcoming Our Evil: Human Nature and Spiritual Exercises in Xunzi and Augustine(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06)引人注目,该书引用西方较为流行的精神修炼(Spiritual Exercises)理论,对荀子思想做了深入阐发。
总体上看,目前荀子研究的趋势,是摆脱新儒家重孟轻荀的倾向,给荀子以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在大陆学者尤其是台湾学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台湾政治大学刘又铭教授发表多篇论文,提出建立新荀学,恢复荀学的正当性。他认为荀子思想中存在一个弱性的性善论,“合中有分”的天人论,荀子的心不只是认知心,还是道德心,思想史上存在着一个源远流长的荀学传统等等。不过其论证方式,似乎仍是以孟子的标准来看荀子,没有完全摆脱新儒家的影响。
在思想史上,孟子与荀子双峰并峙,二水争流,重孟者往往排荀,重荀者往往轻孟,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美国有“波士顿儒家”,本来人就不多,但还以查尔斯河为界分为两派,一派尊孟,如杜维明等;一派尊荀,如南乐山(Robert Cummings Neville)等。2006~2007年我在哈佛访问,耶鲁大学的金安平教授到波士顿开会,顺便去拜访杜维明教授,我当时陪同。金安平教授喜欢荀子,而杜先生一直钟情孟子。结果二人在这个问题上争论起来,话不投机,不欢而散。郭店竹简公布后,一派学者认为其思想影响了孟子,将其定位为“孔孟之间”;另一派尤其是欧美的学者则认为与荀子的关系更为密切,应定位为“孔荀之间”,这种分歧其实仍是孟、荀对立的反映。
孟子与荀子之间的分歧,应与儒学的分化有关。孔子之后,孟子主要发展其仁学,荀子则继承其礼学,二人各执一端,一方面虽然深化了儒家传统,另一方面对于儒学的丰富性又是一种窄化。可以说,孟子是有所失,荀子是有所偏。从这一点看,我们就不应在孟荀谁是正统上争来争去,而应该统合孟荀,在一种丰富性的基础上重建儒家道统。因此,我不同意传统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代表了儒家道统的观点。而认为早期儒学其实是一个更为丰富、开放、包容性的精神传统,可以代表这一传统的应是《论语》《礼记》《孟子》《荀子》四部书,可称为“新四书”。今天儒学研究的一个任务,便是把《荀子》纳入到儒家的核心经典之中,呼唤儒家礼的复兴。在此基础上,统合孟荀,建构仁礼统一的儒学思想体系。
(本报记者 陈菁霞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