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在崩塌,读者在逃散。
2月16日,美国第二大图书零售商鲍德斯集团(Borders Group)因资不抵债而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鲍德斯宣布,将很快关闭旗下642家书店中的约200家,遣散6000名员工,并且若不能与地主就债务问题达成妥协,还将再关闭75家门店。
对出版社,鲍德斯亦有巨额欠债,其中积欠企鹅回款4100万美元,西蒙和舒斯特3380万美元,若成死账,出版业也必遭重创。
因此,鲍德斯的危机虽由来已久,但这一破产消息仍然震动了整个美国书业。
数字革命,革了鲍德斯的命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真要把有些人的命革了去的。无人能够否认,正是风起云涌、一日千里的数字革命将鲍德斯逼上了绝路。
自1971年汤姆和路易斯·鲍德斯兄弟在密歇根开设第一家二手书店起,经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一系列大扩张,至2003年,鲍德斯旗下门店已达1249家,广及北美、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南亚多国。此时,鲍德斯出现重大战略失误,未能因应数字化大潮,适时做出调整,造成连年亏损,终难以为继。
该店大扩张期间,仍以CD、DVD等数字化视听产品为主营,店面内设大面积的多媒体区,其店标亦显著呈示为:“鲍德斯:图书·音乐·咖啡馆”。然而,该店依此思路大力扩张之时,数字音乐已强力突进,入店顾客数量急剧下滑。而鲍德斯在窘境中,也未能迎头赶上消费潮流,及时引入电子游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时髦电子产品,填充货架。
对网上零售业务和电子书,鲍德斯的反应也极为迟缓。在这一增长迅猛的市场上,鲍德斯的比重甚微,不仅远远落后于行业老大亚马逊,亦无法与奋起直追的全美第一大连锁书店集团巴诺比肩。事实上,从2001年到2007年的黄金时间内,该店一直采用与亚马逊搭伙的方式,开展网络零售,而没有自主的网店经营。
阅读的衰落,文化的溃退
20世纪90年代,以巴诺和鲍德斯为首的连锁书店巨头大力扩张,通过高折扣吸引顾客,引发独立书店的倒闭风潮,两家企业因此广受诟病。如今鲍德斯垮塌,美国各地媒体少有幸灾乐祸,反而充满伤感之情。鲍德斯的倒闭,毕竟不只是一家企业的失败那样简单。无论如何,书店的大量消失,标志着阅读的衰落,文化的溃退。《华尔街日报》1996年有篇报道,提及鲍德斯曾自夸其员工饱学,常以知识竞赛证明其文艺修养,比如,谁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作者?谁写了《达洛韦夫人》?
镇上有家像模像样的书店总是好的,哪怕你几个月也未必去上一回。而现在,除了网购,难道今后只能去堆放着流行小说和畅销书的沃尔玛买书了吗?如果你生活的城市,满目皆是饭馆、足疗、药房、网吧和成人保健店,你会更快乐还是更痛苦呢?
倒闭消息传出后,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众多媒体评论都认定,这是鲍德斯自食其果。但作家亚历山大·纳扎延(Alexander Nazaryan)2月18日在《纽约每日新闻》撰文,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错觉,因为它怪罪的只是一家书商,而非整个行业。鲍德斯的确扩张的太快,且从未融入数字市场,但它并非孤立的个案。“我确信,巴诺步其后尘的日子也不会太远了。”纳扎延写道。
人民不傻——总之没那么傻
纳扎延认为,造成鲍德斯倒闭的真正原因,在于出版业的急功近利。美国房地产业的悲剧正在图书业重演:无止境地、不择手段地向消费者推销他们难以承受的昂贵商品,尽管需求持续下降,供给的旺盛势头却始终不减。大量出书和低价倾销救不了出版业,因为书不是鞋帽那样的日杂,有值得买的书,才会产生消费的需求。但精编细作的书越来越少。
这甚至也不仅仅是出版商的问题。现在的作家,往往以拿到六位数的预付版税为目标,而将严肃的文学美德置诸脑后。他们为了市场而写作,也以目力所及的市场为写作的标准。纳扎延说,如今作家通常也是书评家,几乎没有哪位作家肯就另一位作家的作品说些不中听的话,他们担心自己会遭到同样的恶报。书评版上一片赞扬之声,仿佛“每个作者都是下一个厄普代克,每本小说都是一部伟大的美国名作”。
“然而人民不傻——总之没那么傻。”他说,鲍德斯的垮台证明了,美国读者并不甘心参与这种烂书入市、大吹大捧,而后变成废纸一堆的圈钱游戏。(本报记者 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