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2月16日 星期三

    喜读新版《汤炳正传》

    力之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2月16日   07 版)

        2003年8月下旬至9月初,我携妻儿上京看望敏泽先生,全家在其府上小住十余日。一次谈到景麟公的《剑南忆旧:汤炳正自述》,敏泽先生说:“汤先生道德学问,向为我所重。故往年主编‘学海钩沉丛书’时,很自然地想到他。”又说:“汤先生的孙子写了本《汤炳正评传》,文字功夫很是不错,有他爷爷之风。……我本来想给他写个序,后来因书出得急,故没有来得及写。你看过吗?”不想过了七年多后,序波兄以是书的增订稿见示,且不顾余之渺渺,再三嘱为之序。

        披览之余,感慨万千。汤先生的音容笑貌仿佛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其仁者襟怀,大家风范,令人神往。当年负笈于蓉而谒先生时之情景,与后来还桂后先生在书信和电话中之谆谆教诲与鼓励,犹在昨也。先生去了,先生之教诲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先生去了,先生之道德文章垂范后昆。笔者在《汤炳正书信集序》中曾说:“居蓉的三年间,往渊研楼不知跑了多少遍。……我记住了先生教诲之精神实质: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关爱自己的学生与有为师之知识广度和学术深度;作为一名学者,应视学术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管世风如何变,为文都绝不能暗袭他人之说与默杀他人之长而自说自话,要有问题意识,无新的见解或新材料,就不著书,亦不撰文。这些年,我一直如此坚守,一直如此努力。”在教育界过于急功近利与学术界充斥着自说自话的当下,重温先生的这一教诲,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其后,敏泽先生知道我对汤先生之崇敬,每涉及汤先生者,大多会告诉我。如1996年8月24日在给我信中说:“我这一段时间正忙于校《美学史》……这次改动中,特参照了他的《屈赋新探》,并特加说明。”

        汤先生乃国学大师章太炎晚年极为得意之入室弟子,太炎先生曾许之曰“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其生前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屈原学会首任会长,为饮誉海内外的语言文字学家和“《楚辞》学”大师。先生之著作如《屈赋新探》《语言之起源》与《楚辞类稿》,其所论新见迭出,精义纷呈,或发前贤之所未发,或至时彦之所弗届,或甚具学术生长点,令海内外学人为之倾倒。除语言文字学与“《楚辞》学”之杰异外,其在旧体诗词、散文创作与书法方面,均不愧高手,各有其为行家称道的特色。如其长诗《彩云曲》、《故宫行》在20世纪30年代甫一问世,便蜚声海内,被誉“有元白遗风”;其晚年的《无名书屋话沧桑》等乃“别具光彩”之散文佳作;至于其书法,可谓“雅而逸”者也。

        太史公曰:“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孔子世家》)又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屈原传》)。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万章》下)古今人情有不变者——同样的,吾人亦渴望有人能为先生撰写一部高水平之传。不过,要完成这一“大工程”,绝非易事。这不仅要对传主身世经历与相关的社会背景和自然(人文)景观有深切的了解,对其道德风范有深刻的体认,同时还必须真正的读懂传主高水平的论著及其创作的旧体诗词、散文与书法等等,特别是其如“天书”般难懂的声韵学之研究成果。  

        然而,令笔者十分吃惊的是:这一切,序波兄做到了,实实在在的做到了。在我们看来,是《传》毫无疑问地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上乘之作。下面,说四点以见其凡。

        首先,作者“发现”了没有得到学术界应有关注的传主之“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研究,其本身有着潜在的十分重要之学术价值。汤先生生前曾称赞序波兄说:“看来你是真正读懂了我的语言文字学……你不仅读懂了,而且有评价,有补充,甚至还有发挥。这就相当不容易了。”(初版《再记》)

        其次,作者准确地评介了传主的“《楚辞》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而这部分可视为传主论著的非常出色之导读。

        其三,由于作者身份之“特殊”,加之其多年以来不断地苦苦寻找(如《转徙川黔两省》章之第一节的材料,就得自传主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学生以及学生之学生),故掌握了大量有关传主的第一手材料,保证了“传”本身的真实性。

        其四,作者十分注意结合传主生活的自然(人文)景观与社会背景来写传主。就前者言,读其《故乡与门第》、《少年的生活与所受教育》两章,自然给读者以“地灵人杰”之感;就后者言,如其《“洗脑”运动与现代文学教学》、《在“十年浩劫”中》两章,由于作者“吃透”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故其所写传主当时的活动与心态如何,不仅使我们能很好地了解了传主此间的种种遭遇,更使我们明白了传主此间何以只能如此。

        不言而喻,本书的增订本比之初版,自然增色不少,而汤先生生前见到的只是初版的定稿,已为之惊喜,其在读过大部分篇章后对作者说:“我过去认为你为我写传,只要不出差错就行了,现在看来我对你写的传记很满意,简直没有想到你能写得这么好!”(初版《再记》)呜呼!以如此出色之文字传此应传世之人之文,必也,其久远! 

        (本文是作者为新版《汤炳正传》所撰序言,发表时有删节。该书即将由华龄出版社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