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语录》的畅销原因其实没什么好分析的:作者是有群众基础的明星,写的是最能触动中国人内心的亲情、孝道,不畅销才怪呢!
但细看书的内容会发现,倪萍写这本书也并不仅仅为了纪念自己的亲人。她问自己:姥姥的语录当真那么需要让外人看吗?姥姥的语录也真如姥姥生前所说的,净是“闲着没事说的那些没用的话”,说给读者听到底有多大意义?她终于还是写了这本书,也就说明,她的回答是肯定的。
“没有一件错事是不用付出代价的,也没有一件好事是不收获好报的。”
“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肚子,这叫帮人;一锅米你吃不了,给别人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
……
这些话,确实无甚高论,无非是“好人好报”、“吃亏是福”、“助人为乐”等意思,我们不就是听着这些话长大的吗?甚至可以说,这些观念正是传统中国民间的核心价值观,数百上千年来支撑了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
有确定价值观的姥姥是幸福的。
倪萍问姥姥:“现在好像人人都觉得不幸福、不快乐。没钱的人不快乐,有钱的人也不快乐;没当官的人不快乐,当了官的人也不快乐;普通人不快乐,名人也不快乐。快乐都哪儿去了?”
姥姥回答:“快乐你别嫌小,一个小,两个加起来,三个加起来,你加到一百试试?快乐就大了。你不能老想着一天一百个快乐,你这一辈子能碰上几个一百的快乐?”
倪萍说:“姥姥,你的幸福指数太低了。”
——这正是问题所在。
对于余华笔下的福贵,活着就是幸福了。对于倪萍笔下的姥姥,儿孙满堂、衣食无忧就是最大的幸福了。但这毕竟是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对于传统已然远去,现代却未完成的今天的我们呢?我们的幸福在哪里?
白岩松也是敏感于这一问题的人,他说:伴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就在这抱怨、焦虑和不安之中,幸福,终于成了一个大问题。”于是,他问读者:“(我们)幸福了吗?”
在我看来,倪萍给出的也不是回答,而是追问。
倪萍写道:“如果姥姥可以重生,现在该是一个两岁的嫚儿了,她新的九十九年会是这样吗?她的语录还会是这些话吗?一定不会的!”
一定不会的!但会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