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1月12日 星期三

    “清华简”首批研究成果发布 五大贡献震惊学界

    本报记者 王洪波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1月12日   01 版)

        备受学术界瞩目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首批研究成果近日在京发布。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介绍说,2008年7月入藏清华大学的这批竹简最初鉴定有2388枚包含文字,后经过对残片的红外拍照及其他技术手段处理,又发现了一百余枚包含文字的竹简,故有文字的竹简数量上升到了约2500枚。这批“清华简”都是严格意义的书籍,内容多为经、史一类,目前共整理出60余篇文献,计划出版15辑整理报告。日前由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旗下的世界书局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首次公布了其中的9篇文献:《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该书按照整理报告规范要求编辑印制,刊印有竹简正反面原色、原尺寸照片以及放大两倍的文字照片,以及释文、注释和文字编等,非常方便学界利用。

        李学勤认为,这第一批研究成果有五大学术贡献。第一,重现了《尚书》及类似典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所收9篇文献中,前8篇都属于《尚书》或类似《尚书》的文献,这是自汉代起的两千年来,第一次发现尚书以及类似的典籍。其中,《金縢》亦见于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清华简”的《金縢》与前者相比有许多重要异文,如记载周武王在“既克殷三年”后生病,与今天所传的《今文尚书》作“二年”不同;简文中没有今本中涉及占卜的文句,等等。另外,“清华简”中还有性质类似于《尚书》的前人未见的文献,这次公布的《保训》即是如此。该篇讲述周文王临终前对其子武王的遗言,其中包含的“中道”、“阴阳”观念,很有哲学史研究价值。

        第二,澄清了一些学术史上长时期聚讼不已的问题。《古文尚书》清代已论定为后人作伪,但直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翻案。把“清华简”《尹诰》与《古文尚书》中的相应篇章进行比对可以发现,《古文尚书》确系伪作,而“清华简”《尹诰》是真正的古文《尚书》。“清华简”还证实了传世《逸周书》中一些篇是可与《尚书》比肩的重要文献,如这次公布的《皇门》、《祭公》两篇即是如此。另外,《程寤》汉代也曾收进《逸周书》,但唐宋以后就失传了,现仅有少量佚文存世,这次公布的《程寤》非常完整,详细记述了周文王“受命”的传说,对于了解“文王受命”有重大帮助。

        第三,发现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诗篇。这次公布的《耆夜》一篇,记载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国(即黎国)得胜回到周都后,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武王、周公、毕公、召公等饮酒赋诗,诗的内容均见于简文。该篇纠正了《尚书大传》、《史记》以为伐黎为文王时事的说法。这篇竹简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意义。其中周公的一首诗竟然与现在《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诗有密切关系,更是出人意料。

        第四,复原了楚国历史及历史地理。这次公布的《楚居》一篇,简的长度将近半米,是清华简中最长的。该篇详细叙述了历代楚君的世系及居处建都之地,从传说中楚的始祖季连开始,一直讲到战国中期的楚悼王(公元前401-前381年),列举列世建都的地点以及迁徙的原因。其中许多地名可与已发现的楚简联系对照,为楚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及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了大量线索。

        第五,提供了古文字特别是楚文字研究的珍贵材料。这次公布的九篇竹简,都是以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字书写的,具有特殊的结构风格。其中《金縢》、《皇门》、《祭公》等有传世本可相对照,为推进楚文字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可以新识出一系列楚文字。

        “清华简”的研究工作及其学术意义得到学界高度评价。复旦大学教授裘锡圭认为,“清华简”整理工作的水平超越了“郭店简”和“上博简”,代表了当下先秦出土文献整理研究工作的最高水平。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安徽大学教授黄德宽认为,“清华简”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古代文献学、古文字学的一些重大问题,“已经引出了许多令人兴奋的问题,必将为学术界长期关注和研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