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一篇关于常新港作品的文章,可就是迟迟不敢下笔,因为我在内心里觉得,常新港的作品已经不能单用文学的标准来评论,而是应该从更多的维度来解读,因此只有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等,或者至少是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颇有研究的文学评论家,才有资格解读他的作品。
第一次接触常新港的作品,是在2005年年中。当时我准备出版一套名叫“中国当代获奖儿童文学作家书系”的儿童文学名家丛书,拿着一本中国儿童文学史,“按图索骥”寻找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名家,再进行“阅读恶补”——我本来是学外国文学的,对国内儿童文学创作实在是知之甚少!
就这样,常新港的一些短篇作品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我立刻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悔,觉得他的作品一如台湾著名作家黄秋芳评说的那样,“说不出来的美好”,觉得它们深深触及了我自己、或是我所了解的一些人内心里一个个隐秘的角落。我原以为只有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才能如此精准地分析和解剖生命的成长和成熟,以及在这一过程中遭遇的问题。我惊讶于儿童文学作家里竟然还有这样的作家,写出了这样的作品。
2006年底,我如愿地编辑完成了常新港的中短篇小说集《羊在想马在做猪收获》(2007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时,我是隐忍着内心里的伤痛与激动,编辑完成的。作为一名读者,“伤痛”,是因为常新港作品中所揭示的深刻主题时常触痛我的神经;“激动”,是因为常新港作品所表现的非同一般的文学品质。作为一个编辑,我“伤痛”,是因为常新港的作品在读者中或者说在市场上的被淹没;“激动”,是因为我在其时的“浅阅读”或是“快乐阅读”的海洋中发现了一只孑孑独行的船。
如今,我人到中年,有了一个越来越有独立意识、且离我越来越远的八岁男孩,但因为阅读了常新港的作品,我的心中多了一份从容和淡定。常新港的作品已经为我设定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虽然未能穷尽一切,并给了我一定的应对之策。有时,我甚至在幻想老年的时候,会如何面对我的孩子,如何体味我走过的人生——常新港写过名叫《我们可能成为某一种老人》的短篇,阐释了一个人少年时的经历和年老时的生命状态的关系。其实,常新港的很多作品在结尾处,都曾对主人公,或者说我们的未来,做过合理且符合逻辑的“预言”,这是对生活经过体察和归纳之后得出的真实“预言”。
我一直没有就常新港的作品和他做太多的交流,没有告诉他我的太多感受——我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只是暗下决心要找一个适当的机会去整合出版常新港的作品。可是,作为一个编辑,我心里是有顾虑的。我不得不考虑图书出版后的市场,在当时的儿童阅读背景下,常新港的作品似乎成了“另类”,能否为读者接受,的确是一个纠结在我心头的问题。
我一直在思考着儿童文学界始终争论不休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让儿童阅读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快乐的、轻浅的,还是沉重的、深刻的?一段时间以来,似乎是前者占据了上风,因为众多的声音都在说:儿童文学应该是快乐的文学;孩子们不需要沉重和深刻,且也接受不了沉重和深刻。
我们总是强调孩子什么也不懂,没有那么“深刻”,总觉得我们有责任让他们拥有一段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或少年时光,因而也总是乐于向他们提供快乐的、轻浅的享受,包括阅读。正因为如此,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儿童文学里缺少了那些大气而深刻的作品。即便有了常新港这样有思想、有深度、有力度的作品,也因了我们的主观臆断,让它们远离了孩子,结果被边缘化了。
但我始终总觉得,也许是成人误读了孩子,是成人在按照自己的标准“善意”地“保护”孩子——但是,孩子真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没有思考能力,没有思想吗?难道我们只应该提供给孩子一种快乐和轻浅,而让他们远离沉重和深刻吗?生活并不永远是快乐和轻浅的!
当我六岁的儿子遇到“问题”我去安慰他时,他对我说:你出去一会儿,让我一个人想一想。我就想:也许我们成人在面对孩子时,比孩子更应该多想一想。
想起一句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那么,儿童的阅读是不是也应该如此呢?我们提供给孩子的应该不惟有轻松的、快乐的泛儿童文学作品,还应该有常新港的作品——沉重的、深刻的,但其中又不乏幽默和机智,不乏激情和想象——一种传统的、纯正的儿童文学作品,它们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范本,是孩子阅读的一种范本,也是孩子学习写作的一种范本。
总之,是我们成人有意无意地让我们的孩子远离了“深刻”,远离了“思考”,而不是引导他们去“深刻”地“思考”,引导他们去面对真实的社会。可等到有一天孩子突然长大了,无法独自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我们又常常指责孩子。
我一向关心儿童阅读状况的变化。我发现,几年来,由于相关阅读推广机构(包括政府的和民间的)、阅读推广人以及作家们的辛苦努力,孩子、老师以及家长的文学阅读和欣赏水平明显上升了一个层次。因此,我想常新港的作品应该不会再被视为“另类”,不会再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尴尬境地。与此同时,我不断向其他老师,比如曹文轩、张之路、沈石溪、安武林等求证常新港作品的文学价值,请教出版事宜。各位老师对常新港作品的盛赞以及对我想法的首肯,坚定了我的信心。最终,我的想法得到了出版社的支持,得以落实——天天出版社同时推出了常新港的八部短篇作品精选集,我感到很欣慰。
曹文轩曾说:常新港的作品如果不火,天理不容。我相信并期待着常新港的作品能为更多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本文作者为“天天典藏之常新港”书系的策划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