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名家阅读(33)

    我们的理论思考能力亟需加强

    何成洲(南京大学教授)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11月24日   10 版)

        我最近读的是《改编的理论》(A Theory of Adaptation,Routledge Press,2006)。作者琳达·哈彻恩(Linda Hutcheon)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教授,国内搞外国文学、文化研究和比较文学的人,应该都比较熟悉她。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第一,与很多外国学者的理论著作不同,作为一本理论书,这本书非常易读易懂。作者避免很多理论术语,先从一些简单的问题入手,如什么是改编,谁在做改编,为什么要改编,改编发生的场所,以及观众和读者对改编的接受等。第二,改编是近年来在文学、电影和电视领域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但一直以来没有人对此做系统的研究。虽然此前西方已有学者研究改编问题,但他们的研究重心主要是银幕上的改编,即从文艺作品到电影的改编,而琳达·哈彻恩将这个话题扩展开来,不仅研究从文学作品到电影的改编,还包括从电影电视到文学作品的改编。因为现在的情形较以前复杂,经常是电影和电视剧出名了,然后才有根据电影电视改编的文学作品。

        我因为做戏剧方面的研究,比较了解西方戏剧改编成中国戏曲、话剧的情况。事实上,改编在我们的文化里也非常普遍。对于改编现象,国内有过一些研究,但多停留在个案层面,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思考。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即我们对身边的文化现象往往不是很敏锐,不善于从这些纷繁的现象中找到切入点,来加以理论思考。另外,对很多学术问题,我们没有进行归纳,反而是西方学者和一些华裔学者,根据中国的文化现象进行理论归纳和思考(尽管其中不乏以西方概念来套中国复杂的现实问题),和国际主流学界进行沟通交流,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例如,华裔学者陈小眉,她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出版著作《西方主义:后毛泽东中国的反话语理论》(Occidentalism: A Theory  of Counter-discourse in Post-Mao China,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其时学界都在谈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但陈小眉根据中国当代的一些戏剧和文化现象,提出西方主义这一概念,引起很大反响。虽然国内学界对东方主义也不乏论证,但大多停留在应用层面上,没能够像陈小眉那样形成和西方学界交流的概念,从而进入国际学术体系。此外,如香港大学文学院院长雷金庆(Kam Louie)关于性别研究的著作《中国男性气质的理论化》(Theorising Chinese Masculin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在国际学界产生较大影响。性别研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特别热,九十年代在中国也引起研究热潮,但是对其进行理论概括和阐释的很少,而雷金庆归纳出中国男性气质中“文”、“武”两种类型,并以此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对男性气质进行理论化。

        而与此相反的一个例证是,我们都知道德国是理论大国,在与德国学者的交流与合作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很多人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能够在一些大的理论话题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如果每一个学者都能够这样做的话,自然就形成了理论思考的良好氛围。所以,德国出现了那么多的理论大家,一方面固然与德国人对理论有偏爱有关,同时,与一代一代德国学者的学术追求也不无关系。

        (本报记者陈菁霞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