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江泽民为《永恒的记忆》作序
    缅怀与感激援华专家基列夫

    本报记者 方文国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11月10日   01 版)

        “尼古拉·雅科夫列维奇·基列夫是20世纪50年代初来华工作的一位苏联专家。他于1954年1月来华担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设总动力专家,同广大一汽建设者共同奋斗近四年,为一汽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我当时曾同他一起工作。如今,基列夫同志已经去世14个年头了,但我始终记得他为工作忙碌的身影和他的工作精神。我觉得很有必要写一写基列夫同志,表达我们对他的缅怀,感谢他为新中国建设和中苏两国人民友好作出的贡献。”这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多年以来的一桩未了心愿。

        如今,江泽民同志的这桩心愿得以实现:2010年11月7日,由外交部,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和中国国际战略学会联合主办的《永恒的记忆——苏联专家基列夫的中国情结》首发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中方主席华建敏出席首发式,并与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一道为新书剪彩。出席首发式的还有中共中央办公厅、外交部等多个部委领导,以及基列夫的遗孀尼娜·吉洪诺夫娜及其家人。

        《永恒的记忆——苏联专家基列夫的中国情结》作者刘人伟是基列夫来华工作期间的俄文翻译。为编写本书,刘人伟寻访了一汽、二汽、南汽、莫斯科利哈乔汽车厂以及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尤其是在一汽档案馆和利哈乔汽车厂厂史展览馆得到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此书的出版得到了江泽民同志的关心指导,他亲自为本书定名、题名并作序。该书除了讲述基列夫在一汽近4年的工作经历,以及他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和中苏中俄友好作出的贡献之外,还有多个篇章独家披露了基列夫同江泽民在一汽工作时的交往细节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深厚友谊。

    江泽民是最佳人选

        基列夫对江泽民同志有知遇之恩。据刘人伟回忆,1956年5月,江泽民同志从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实习归来,担任一汽动力处副处长。他的俄语说得很流利,与苏联专家可以直接对话交流。为此,已在长春工作近三年的基列夫,很快就同留苏的江泽民同志找到了共同话题。基列夫为一汽动力系统的建设、安装和调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雷厉风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都让江泽民同志深感敬佩。江泽民同志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会基列夫专家,他的真才实干、谦虚好学和热情诚恳也给基列夫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在此后的工作中,年近30岁的江泽民同志和年长他14岁的基列夫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基列夫对一汽动力系统非常熟悉,他主动提出陪江泽民同志到各个动力站房、厂房内的变、配电间,一边看,一边介绍,江泽民同志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全面了解了情况。1956年下半年,基列夫在再次延长援华工作期满即将回国之际,开始考虑未来一汽总动力师的人选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他向当时的一汽第一副厂长、总工程师郭力推荐了江泽民同志。基列夫说:“我认为,江泽民同志可以胜任总动力师的工作。他有理论水平,又在斯大林汽车厂实习过,也掌握了管理方面的经验,是总动力师的最佳人选。”后来,一汽厂党委采纳了基列夫的推荐意见,但基列夫在江泽民同志面前却从未提起过这件事。

    飞乐音响“金蝉脱壳”

        1989年5月,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同志萌生了邀请基列夫来华访问的想法,并请刘人伟了解实现这一想法的可能性。在刘人伟的联系下,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承担了基列夫访华的行程安排。1989年10月20日,基列夫在阔别中国32年后,独自踏上了访华之旅。令他万分惊喜和荣幸的是,邀请他访华的江泽民同志,此时已经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中南海见面时,江泽民同志和基列夫情不自禁地相互拥抱,久久没有分开。为了使基列夫更好地了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根据江泽民总书记的嘱咐,基列夫的这次访华参观访问了北京、长春和上海,还先后到南汽、二汽和广东广州、深圳、惠州等地。在上海参观时,时任上海市长朱镕基和上海市政府顾问汪道涵亲自接待了基列夫。在宴会结束时,朱镕基市长受江泽民总书记的委托,赠送给基列夫一套上海飞乐无线电厂最新生产的组合音响。但基列夫却当场拒绝:“这样贵重的礼品,我不能收!”朱镕基市长说:“您如果不收下,我就没有完成江总书记交给的任务。到北京开会我见到他,怎么向他交代啊!”尽管朱镕基市长这样说了,但基列夫还是不肯收下。翻译刘人伟见此情景,只好代基列夫先收下来,然后请上海派人将这套音响带回北京。基列夫回国时,刘人伟将这套音响装箱送到基列夫乘坐的车厢里。为避免携带这套音响进入苏联境内时可能遇到的入关问题,中汽总公司外事部门还特地为基列夫办理了免检放行的证明信,说明此商品系中国领导人赠送给个人的礼品。

        1991年5月15日至19日,江泽民同志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的双重身份应邀访苏,与戈尔巴乔夫举行正式会晤。17日上午,江泽民总书记来到久违了的莫斯科利哈乔夫汽车厂。这一天,厂方邀请基列夫随同参观。当江泽民总书记来到该厂的少年文化宫时,常常指着放在台上的高级音响对江泽民总书记说:“我代表厂里的孩子们,谢谢您于1989年委托基列夫同志送来的贵重礼物。”江泽民总书记事先没有思想准备,有些惊讶,但很快发觉这是一台上海产的飞乐牌组合音响。这不是当年委托朱镕基市长赠送给基列夫的礼物吗?当时,陪同参观的基列夫没有解释。直到江泽民总书记回国后,给刘人伟打电话谈及此事,才明白个中就里。原来,基列夫回到莫斯科后,先把组合音响放在家中,并对家人说,决定把这套音响以江泽民同志的名义转送给利哈乔夫汽车厂少年文化宫,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女儿娜塔莎说:“爸爸,你疯了,这是江泽民同志送给你个人的贵重礼品,你应当自己留用的!”基列夫听后板着脸,沉默不答。过了两天,他趁家人都外出了,先是独自一人悄悄地把沉甸甸的音响搬到楼下,接着又在一个老年朋友的帮助下,一起送到了少年文化宫。而他家里的包装箱原地未动,上面还盖着布单,给人以音响还在家的假象,来了一出“金蝉脱壳”。江泽民总书记知道这件事的原委后,深深地为基列夫的无私精神所感动。

    一汽的“白求恩”

        江泽民同志在《永恒的记忆》的序言中说:“基列夫同志是从苦难中成长起来的,经历了残酷战火的磨练,形成了坚韧的性格和执着的事业心。他本是一名普通工人,但他奋发努力、刻苦钻研,一边工作,一边读书,自学成才,从一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年成为一名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技术专家。在一汽的岁月里,基列夫同志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中国同志极端热忱。他同一汽动力建设者们日夜拼搏,以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共同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高质量地建成了一汽动力系统,并全面安全投入运行。在一汽建设的关键时刻,他一次又一次推迟归国日期,留下来同我们一起攻坚克难。基列夫同志是同他一起工作过的每位工人、技术人员、干部的良师益友,大家情谊深厚、感情真挚。在当时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难的条件下,一汽能够三年建成投产,基列夫同志功不可没。基列夫同志返回苏联后,始终保持着强烈的中国情结,他的心时刻与中国连接在一起。中国遭遇严重困难,他为中国朋友担忧和牵挂。中苏两国关系恶化,他心情凝重,内心深藏着对中国的深情。中国取得伟大成就,他更为中国人民欣喜。三十多年后,当他重返他曾经工作过和热爱的中国土地时,当他在莫斯科见到中国朋友时,仍想着为中国再出一点力,再作一点贡献。他深深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矢志不渝,令人感佩。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著名文章《纪念白求恩》中写道:‘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我觉得,基列夫同志身上也有这种精神。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忘记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