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11月03日 星期三

    《美国文学百科辞典》(修订版)

    ——开启美国文学信息资料库的钥匙

    上海外国语大学 虞建华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11月03日   08 版)

        在高校任教美国文学多年,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外国文学学了有什么用?提问者的声音里有时带着无奈的困顿,楚楚可怜;有时带着挑战的不屑,咄咄逼人。我的回答因人而异,有时耐心解惑,有时反唇相讥。其实这个问题问得没有水平,背后是一个错误的逻辑前提,即只有“用”才是衡量“学”的标尺。高等教育的任务主要不是提供职业培训,而是为受教育者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培养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获得开阔的文化视野以及各种比实用技能更重要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辨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解析能力、表述能力、沟通能力等等。这些抽象的东西捏合在一起,我们今天称之为综合素质。所以,我们的学习应该超越应用层面,拥抱更加广博的知识。所谓知识,首先是“知”:了解、明白;然后是“识”,在“知”的基础上思考辨析,明达世理。古代汉语中,“知”通“智”——“知者”即“智者”。从某个角度讲,认识比应用更重要。

        从本质上讲,文学并不是“致用”的东西,而是一门“致知”的学科。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知”和“用”的关系:“文学的‘用’是‘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方是大用,因为编码于文学作品中的精神文化方面的东西,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改造一个人。”如果一个人只追求实在的、实用的、实惠的东西,那么他就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坑。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没有价值。”用通俗话来讲就是:活着,要做个明白人。人作为地球上唯一知性/智性的、文化的生物,需要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和人文的环境;也需要了解我们自己:人的行为,人的思想和人的情感。我们还需要,如苏格拉底所言,对生活进行“审视”,反思过去,探究人生的意义,规划和想望未来。优秀的文学作品,不管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都能通过语言的艺术反馈经验,提供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观察窗口。

        从传统渊源来讲,包括美国文学在内的西方文学,受到源自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的浸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强调人是世界之本,提倡自由和变革,倡导科学思辨,相信人的智慧可以推动社会进步。西方文学中涵容的核心价值,在很多方面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互补之势。在中国近代史上,我国的知识分子曾经在西学中获得了对抗顽固的封建主义的巨大力量。从近100年的发展来看,美国文学见证了大英帝国走向衰弱,美国崛起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换位”式的变迁。伴随着主导世界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影响力,美国文学迅速崛起,后来居上,成为世界文学之林中最受关注的一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引领世界文学走向的文化力量。美国文学充分表述了其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国民特征,也充分凸显了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是我们了解美利坚民族最鲜活、最直观、最形象、最生动的教材,内涵广博而丰富。

        威廉·凡·奥康纳在《美国小说思潮》中谈到了历史塑成的美国民族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与其他国家不同之点,在于这个国家建筑在某种观念之上。”早期来到北美的拓居先民,身上没有历史的负担和传统的牵挂,把新大陆当作巨大的实验室,将欧洲理想进行本土化改造,催生了杰弗逊的农业理想主义、富兰克林的实用哲学、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认识观;孵化了布鲁克林农场这样的乌托邦公社;也导致了全民追求“美国梦”的狂热。这里历来是多种理想、多种文化交融和碰撞的集合地,充满了骚动与亢奋,滋育着幻灭和希望。美国文学充分记录和反映了民族的和个人的追求历程,而记录文本中又有一种批判精神始终贯穿其中,与民族理想相反相成,表达求索过程中典型的美国式的矛盾心态。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力量作用于社会,作用于文学,催生和滋育了新的文学表达。文学作品再现的许多故事,不仅共同编织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美国生活的风俗画,而且串联和勾勒了美国历史几百年发展的文脉语境。著名学者弗雷德里克·霍夫曼指出,文学的价值不仅仅产生于它“使用”了某一时期的史料,也不在于它表达了某一主题思想,更不局限于它为政治、思想史作诠释,具有文献的功能,“而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最高概括,是通向认识某一时代重大事件的真正径途。”

        近几十年来,中美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多,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对美国文学产生兴趣。高校的中文和外语院系,本科、研究生和专业师资在3个层面上学习和研究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化,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群体;社会上也有很多美国文学爱好者。在我国图书市场,各类美国文学史、美国作家的作品选读、传记,以及他们所著述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层出不穷。被翻译引荐的外国文学著作名录中,包括经典的、当代的、严肃的和通俗的,最多的也是美国文学。改革开放后几十年带来的文化繁荣,一方面将美国文学推向更加普及的层面,另一方面又促进了更加专业的研究。从普通读者群到学术界,都对美国文学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关注着她的发展动态和研究趋势。在信息化将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今天,我们需要获得更多异文化的体验,才能在全球化语境中达到有效沟通和交流,而文学文本是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的理想课本。

        这套可以为我们学习、阅读美国文学答疑解惑,提供详尽的参考。全系列分为殖民拓居和新共和时期,19世纪美国文学成长期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20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高潮期的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以及二战后的当代文学。每一时段的文学,都是该时期文化史、思想史的一部分,最生动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气候和文化环境。作家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想象又最能提示所处时代的精神气候、文化特性和生存状态。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卷。一般认为,除了印第安人的口头文学和殖民时期的一些零散诗歌外,狭义的美国文学只有200年的历史,即从华盛顿·欧文和库珀的早期浪漫主义开始,但这套《美国文学百科辞典》(修订版)用了整整一卷的篇幅,追踪从1607年早期欧洲移民的遗留文字到19世纪初美国早期浪漫主义开始之前。编撰者们以开放的心态定义文学,收集后来汇成洪流的源头上的涓涓滴滴,对各种记录文字进行了历史考证和汇总,为考察美国文学的源起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原始资料,难能可贵。

        《美国文学百科辞典》(修订版)是2008年的新版,在2002年版的基础上,经过学者专家大量的修订、更新和增补,并对美国文学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更加合理化的整合后隆重推出,由原来的3卷扩展为现在的4卷,新添了1000多个词条共计40余万英语词的内容,尤其对近5年的重大新发展进行收录。按照编撰者的设计,这套百科辞典的主要读者对象是英语国家的大学生,供他们学习、研究参考之用,因此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主要特点:

        摈除学究式的晦涩,内容清楚明晰,文字简洁易懂,评述扼要客观,特别适合母语不是英语的我国读者阅读参考;

        结合文学史的分段和辞典的排序,以文学阶段分卷,集中相关内容,每卷收录的词条按字母排序,既形成词条之间的呼应与参照,又便于查阅,兼具文学史和文学辞典两方面的功能;

        覆盖从早期殖民地文学到当代文学的最新发展,词条不仅收录重要的作家与作品,其他信息如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刊物、文学奖项等也均有介绍;

        跟踪作家、作品、批评与研究的新发展与新动向直至2007年,反映了美国文学研究的前沿态势;

        每个作家词条后均列出主要批评和传记书目,重要作家词条附有研究综述专栏,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提供指南; 

        每卷开篇之前有按年份列出的文学发展大事记,形成一个目录式的陈列,将个别词条嵌入整体发展框架之中,便于辞典使用者对美国文学的综合把握;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的《美国文学百科辞典》(修订版),为我国的美国文学学习者、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全面而权威的工具书,为美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功德无量。这套百科辞典洋洋4大卷,为国内同类出版物中首次引进,也正是品种繁多的有关美国文学的出版物中缺少的那种理想、实用的参考工具书,覆盖宽广、信息丰富、设计独特、与时俱进。对我而言,以及对于所有美国文学的爱好者、教师和学生,拥有了这样一套百科辞典,就相当于得到了美国文学信息资料库的钥匙。我在这里特别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决策者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正是因为他们高瞻远瞩,一如既往地注重出版的社会效益,我们才能不断从中受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