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您写了这么多年,号称“中国婚恋题材第一人”,有没有想过写一部经典的婚恋题材的小说?
王海鸰:从来不想,我对死后的事情也没兴趣。至于什么传世之作,一点没有想法。也不是胸无大志,如果生活给予我了,我肯定全心全意去做。勉强自己去做就算了,顺其自然,这是我的基本态度。
读书报:哪些作品对您影响大?
王海鸰:还是那些很有营养的作品。我喜欢的也是大家共同喜欢的国内外经典——当然外国小说要看老一辈翻译家的作品——钱锺书、杨绛、老舍、张爱玲,还有鲁迅的小说。王朔的一部分作品,朱苏进的小说、散文我都喜欢,对我影响比较大,华丽但是不空,文字非常的丰满、大气,有力度,能翻来覆去地读。
读书报:你们那一波作家,有些已经逐渐失去原有的影响力。怎样才能具备创作的持久性?
王海鸰:不知道。可能主要是生活枯竭。我没有本末倒置,一直在认真生活。我觉得儿子离了我不行,只有我这么一个天。所以我一直顾他。《成长》是生活给予我的回馈。我觉得要写的太多了。生命的成长容易吗?儿子保持了我青春的敏锐。他回国后倒时差,经常半夜起来看书,看见我屋里灯光亮着,我们就半夜出去,在公园里聊。像这种,不是为了找年轻人聊,完全是有共同话题。我觉得我不会老。有的人,老沉浸在过去的年代里,走不进今天。我是很自然的。有读者说我的语言非常现代,我不是刻意现代。怎么可能不现代?我所呈现的都是自然状态。我始终是有好奇心的,是比较热情的人。
读书报:在您的写作经历中,一直都这么顺利吗?
王海鸰:只是在30多岁时有点迷茫,觉得周围的人都比我强。那时我在军艺学习,被魔幻现实主义搞得晕头晕脑。
能量守恒。我是在海岛待的时间太久了,待了14年。那种相对单一的环境确实使你受影响,不知道该写什么,相当不自信。后来就逐渐进入生活。我想这是否是能量守恒?那14年你没有写,挪到后头来吧!让我把逝去的时光补回来。
但是在我最不自信时,也没尝试写魔幻现实主义题材。我忠实于自己,即使不自信,也不盲从,不能写的不碰,政治官场写不了,就不碰;对家庭女性敏感,我就写;二十多年养大了一个儿子,现在才发现这是一口深深的井,是丰厚的宝藏,要开掘。
读书报:为什么会不知道该写什么?
王海鸰:没有就写不了。如果儿子没女朋友,我写不了婆媳关系。我是体验型的作家,也具备写作者该具备的想像力。只要有种子,就能发芽、开花、结果;没有种子,空穴来风我做不到。无源之水不可能,只要有源就是源源不断。
读书报:您下一部作品是什么?
王海鸰:关于成长,关于家长和孩子。这次要从容地释放,全部释放。
读书报:《成长》不算是您多年的积累吗?
王海鸰:没有释放完,刚发现我还有这么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