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09月08日 星期三

    《长袜子皮皮》:

    自然的身体和自由的精神

    卜卫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09月08日   19 版)
    □林格伦

        Pippi说过比著名教育学家更深刻的话,这句话就是:“你年龄小的时候,倒比现在大。”

        Pippi的中文意思是“淘气”,Pippi就是那个淘气的女孩。无论在童话和现实中,我们都很难发现一个9岁的女孩拥有如此自然的身体和自由的精神。皮皮的故事同时颠覆了两种传统:一是成人世界对孩子施加的身体和精神的规训(discipline),另一个是文化传统对女孩施加的身体和精神的规训,并通过反抗这种规训,肯定了童年价值。

        什么是规训?福柯(Michel Foucault)把它定义为“规范人的多样性的手段”。社会通过多种制度如学校、家庭或文化的力量等使用规训权力,对人的行为、思想进行规训。这种规训不是一种压制(coercion),而是一种自我规训(self regulate)和参与(participate)的过程,结果造成了“顺从的身体”(docile bodies)和适合主流社会的思想。比如,在《长袜子皮皮》的故事里,Pippi的两个邻居小朋友在出场时就是被“规训”的典范。这是两个“又懂事又有教养又听话的孩子。杜米从来不咬手指甲,妈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阿妮卡遇到不顺心的事从来也不吵闹,她熨过的棉布连衣裙总是平平展展,她处处当心不让连衣裙弄脏”,从身体到心灵都被“规训”。但所有的规训并不是天然合理的,都需要被质疑的,比如这种规训为什么会存在的,是谁规定的,对谁有利等等。激进的批判教育学(critical pedagogy)家弗雷罗(Paulo Freire)提出,教育的目的应该为学生提供发展批判能力的机会,以挑战和改造现存社会的秩序,而不仅仅是适应它们。林格伦恰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质疑和挑战现存社会秩序、反抗所有来自成人规训的女孩,这个女孩不是像一般的童话故事中的一个已经被规训好的公主,如“皮肤像雪一样白”,“嘴唇像血一样红”的优雅漂亮的白雪公主,也不是一个“从坏变好”的典范,以显示成人社会“规训”的力量,而是一个勇敢、坚强、特立独行且富有娱乐精神、天然孩子气的乡村女孩。她的身体是不驯服的,“头发的颜色像胡萝卜一样,两条梳得硬邦邦的小辫子直挺挺地竖着。她的鼻子长得就像一个小土豆,上边布满了雀斑”,还长着一个“爱说谎”和“吹牛”的大嘴巴。她的连衣裙是自己缝的,蓝布不够,就贴一块红布。长袜子一是棕色的,一是黑色的……她的行动和想法也是不驯服的。故事一开始,作者就交代了,“她既没有爸爸,也没有妈妈,不过这倒挺不错,在她玩得最开心的时候不会有人叫她去睡觉……”,皮皮相信她的妈妈坐在天上,通过一个小孔看着生活在人间的女儿,皮皮经常向她招手说,“请不要担心!我会料理自己的!”这彻底颠覆了只有爸爸妈妈的家庭才是幸福家庭。只有一个爸爸,或者儿童自己也可以建设一个幸福家庭。当警察要送她到儿童之家时,皮皮自豪地说:“我是一个儿童,这是我的家,这不就是儿童之家?”

        Pippi不上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不爱学习。学习不仅认字和会背诵九九表,学习也是会做好吃的蛋饼,会野外生存,会照顾自己的生活和有能力帮助别人,学习更是有能力快乐地生活。所以,Pippi会问:“为什么必须上学?”“什么是知识?”如果说九九表是知识的话,Pippi就会回答:“我九年没有九九表,也过得不错。我还能过得更好。”她认为,如果你不知道葡萄牙的首都没关系,不用去学,如果想知道就自己写信去问。如果实在不知道也没关系,因为“人们不会事事如意”。Pippi的故事也让我们反省什么是知识以及儿童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的关系。当皮皮因为想要一个假期的感觉而去上学时,老师教她念“蛇”字。皮皮马上在课堂上谈起了在印度被大蛇缠住的经历,非常生动:“你们可能不敢相信那是一条多么可怕的蛇,十四米,生起气来就像一只马蜂。有一次它要吃我,但我说:我是见过世面的,我用拳头打它的头,砰砰,它嘶嘶叫起来,我又一次打它,它死了。啊,这个字就念蛇,太有意思了。”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重视孩子的生活经验,只是“觉得皮皮实在是个顽皮的孩子”。在老师看来,第一,“蛇”这个字本身是知识,而孩子与蛇打交道的经历却不是知识,尽管那对孩子来说是更有用的知识;第二,知识似乎只能是自上而下地恩惠给孩子们的,而与孩子们自身的生活经验无关,不尊重儿童的教育就这样割断了儿童经验与知识的联系。因此,虽然老师看起来很耐心,但因为儿童的经验没有被尊重,儿童本身也没有得到尊重,Pippi还是离开了学校这个试图“规训”她的场所。

        Pippi的行动都很好玩,但“好玩”地破坏了成人的规训,并戳穿了成人的虚伪。她会倒着走路;看到水渠,就跳到水里,因为“谁说孩子身上一定得是干的?”;她和贵妇们喝咖啡时会抢着吃糖,大谈对保姆的看法;她自己组织儿童的问答比赛,给每个孩子奖品,以反抗那个只给成绩优秀孩子奖品的比赛。在这个故事里,就这样一个乡村女孩,代替了那些优雅漂亮的公主们,成为童话中最正面的人物,成为一个受到孩子们崇拜的英雄。她显然是不需要被规训的,反而,其他已经被规训好的孩子才是需要改变的。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看,Pippi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社会性别模式。她不是一个上流社会期望的优雅的、漂亮的、被规训好的、时刻准备嫁给王子的公主,也不是一个所谓贤淑的、奉献的平民妻子的预备人选,她是她自己,是为自己的存在。我们读了太多的王子救公主的童话,也读了太多的男孩勇敢聪明淘气有创造性女孩胆小幼稚爱美的儿童小说,特别是当故事里有一个男主角和女主角的时候。我们的文化喜欢男孩的淘气,因为那是聪明或男性特征的体现,但不喜欢女孩的淘气,我们有一个词专门对付女孩的淘气,那是“疯”。但Pippi的形象反抗了这种规训,她绝不柔弱,林格伦赋予了她无穷的力量,她力气大的可以举起一匹马,可以举起一个大力士,可以举起警察和一条鲸鱼,她从不胆小,她能够从容不迫地接待小偷拜访;她从不是男孩的跟班,她自己就可以发明很多很好玩的游戏,诸如拣破烂、生日Party上的“不能沾地板”、到储藏室做拜访“鬼怪”,她会组织野游,带领孩子们去爬树等;她的理想是长大做一个海盗,她带着朋友修补破船,然后到海上去冒险;她从不会等着男孩来拯救她,相反,她会去拯救男孩,为了为一个男孩打抱不平,她与五个男孩打架还大胜而归;她不在乎是否漂亮,她喜欢自己,对自己充满自信。当她看到一个商店门口有一个雀斑霜广告说“你为雀斑苦恼吗?”时,她跑进商店只为对售货员说一声“没有”。当售货员告诉她,“亲爱的孩子,你满脸都长着雀斑,”Pippi充满快乐地回答说:“你说得对,不过我并不为雀斑苦恼。我很喜欢雀斑,早晨好!”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我们都喜欢“听话”、“懂事”的孩子。所谓“听话”肯定是小孩要听大人的话,所谓“懂事”,也是要小孩要懂大人的事,而不是相反。尽管我们国家在1990年就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倾听儿童的声音是儿童的重要权利之一,但大多数成年仍不愿意听儿童讲话,也认为儿童的事情不需要去理解,也不值得重视。儿童的价值是未来的科学家、官员、学者,而不是现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儿童权利运动中提出:儿童的名字是今天!另外不能忽略的一点是:儿童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很多年前,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编过一首《小孩不小歌》,即“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Pippi说过比著名教育学家更深刻的话,这句话就是:“你年龄小的时候,倒比现在大。”

        追随着皮皮的足迹,我们仿佛听到皮皮在快乐地歌唱:“夏日里充满阳光,我走过森林和牧场,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一路走一路咯吱咯吱响”……

        (林格伦作品选之《长袜子皮皮》(美绘版),[瑞典]林格伦/著,李之义/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