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格
“尽管有数不清的海滩,人类依然扬帆出海,同样的道理,尽管有无数次的股灾,人们依然会进入这个市场,辛勤的买低卖高,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将手里的资金投入到股市”,美国著名财经作家约翰·戈登在其名作《伟大的博弈》中曾如此深情地咏叹感慨。这两三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的波谲云诡、风雨飘摇,更是让金融这一昔日的王谢堂前燕,飞入了千百万寻常百姓的家,让每个普通人都不由得关注起自己的钱袋子。但在这一“个人理财”的全新时代,我们是否真正具备了完整充足的投资能力?我们应该怎样去提升自己的理财水平?我们要如何去看待金融市场中的风险与机遇?阅读《钱不要存银行》一书,有助于我们找到一把钥匙。
胜间和代女士可谓是日本金融圈的一位传奇女性:她的职业履历上满是摩根大通、麦肯锡、安达信等赫赫之名,在金融行情分析、市场交易、新理财产品开发、企业顾问等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心得,建立网上论坛以帮助广大职业女性解决理财难题,在2005年时更是入选《华尔街日报》“最受瞩目的50位女性”之列。另一方面,由于日本社会的文化背景与理财习惯更为接近于其他亚洲国家而非欧美发达国家,日本投资者又长期在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政策下四处寻找投资机会,因此《钱不要存银行》一书里各种既浅显易懂又基础重要的理念、视角与方法,对中国读者而言相当具有借鉴意义。
一笔钱放在银行里可能只会获得1%的定期利率,而如果拿出来投资并且风险管理得当,则无论如何都应该能获得4到5个百分点的额外收益。既然道理这样浅显,为何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仍选择将钱存进银行?胜间和代认为,这是因为对投资风险的过度敏感,以及对风险的计量、管理、规避等知识的不了解。在亚洲家庭的资产配置中,现金、存款、保险、养老金等“安全资产”占据了较高的比例,而共同基金、债券等“风险资产”的持有率却非常之低。这种理财哲学固然规避了资产折损的风险,但也付出了减少收益的代价。更关键的是,安全资产比例高意味着家庭收入的大部分均为劳动所得,在科技发展、劳动力报酬减少的情况下,必须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而家庭收入的构成将越发依赖劳动收入,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只能导致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恶化,甚至产生全社会出生率下降、投资效率降低等负面影响。
那么,把钱从银行取出来后,又应该如何进行投资呢?关键是要了解自己对风险、流动性和收益的承受能力,要对各种金融商品的特点了如指掌,以便进行投资组合。即使有基础的读者觉得胜间和代在此的讲解可能略显浅易,细细体会之下相信也依然会有所启发。例如,她介绍了一种“最为简单的自我保护措施”——资产四分法:将所有资产一分为四,分别投资于国内股票、国内债券、国外股票及国外债券。这一方法并不新鲜,但很多浮躁的投资者重仓新兴国家股票及共同基金,却没有注意到她所提醒的“逆转现象”,有大涨必有大跌。又比如,胜间和代提出创造投资资金的做法包括:放弃购置房产,一边租房居住、一边购买房地产投资信托;都市人不要买车以省下停车费和车贷;将人寿保险类型改为足以应对死亡、疾病所带来风险的递减型定期寿险。此间道理不难明白,但不少人难以真正做到理性地抑制住各种非理性的消费欲望,更不能体会她提倡的把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兼具理性与快乐的理财产品中,既获取丰厚的回报,又能进一步提高生活自由度与舒适度的境界。
胜间和代并没有鼓吹《钱不要存银行》是点石成金、立竿见影的秘笈,连在归纳出必须牢记的五条稳健获利理财原则时,也一再强调这是以“我们无法预测金融市场”为前提:分散投资、分散投资,还是分散投资;对收益率不要抱过高期望;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投资需要必要的成本与时间;只能管理风险,无法掌控报酬。请不要误会这是原欲崇拜、唯物至上的现实主义;实际上,这本书里蕴藏着理财类书籍少有的理想主义光芒。最明显的例子是,胜间和代在解释为什么不应该毫无创见地将钱全部存入银行时,特别强调了“金融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的观点:人们可以通过积极思考自己的储蓄与投资选择,在经济方面获得参政权,并让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与运用,相当于是从事公益事业、为社会造福;相反,如果消极地将钱以定期的形式全部存入银行,任由金融机构以低成本资金进行无效益、不经济、低水平的投资建设,就如同在选举时没有投票一样,放弃了自己对社会、对未来、对后代应尽的责任。试问,又有多少读者曾经从“投资即投票”这一角度进行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