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09月01日 星期三

    刘春杰:一个写书“上瘾”的画家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09月01日   07 版)
    刘春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版画院院长。作品曾获“鲁迅版画奖”、“日本国际版画金奖”、“中法文化年美术展金奖”、“日本高知县国际版画3年展优秀奖”等。出版有《刘春杰版画集》、《刘春杰的两个世界》,图文书《私想者》、《私想者(中英文版)》、《私想着》、《新私想》、《灵感——酷隆斯堡》。

        ■本报记者 王洪波

        一本“不幸”孕育的小书

        请设想,当你在一个陌生的国家旅行,一下飞机,就摔坏了相机;你想买新的相机,但你的银行卡偏偏不能正常使用;你不懂这个国家的语言,也不会说英语。你会怎样?大呼倒霉吗?

        对刘春杰来说,这一切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2010年初,身为画家的刘春杰受邀到德国酷隆斯堡参加一个艺术交流项目,为期两个月,没想到刚到德国,就发生了一系列倒霉事。好在,他是一个画家:不能拍照收集创作素材,他就更加专注地凝视眼前的异国风景,然后用钢笔、铅笔、彩笔还有刻刀一笔一笔画下来;不能与人唠嗑,就有更多的时间写日记,随时随地记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两个月下来,已是一本小书的雏形——这就是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灵感——酷隆斯堡:一个中国画家的旅行日记》。

        对于这本诸多“不幸”孕育的小书,他的朋友朱赢椿说:“多庆幸春杰的时间没有被用去拍大量的数码照片!即使出自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但在深刻度和感受力上,一张好的摄影照片显然抵不过一幅亲手绘出的图画的。”

        不过,这本书的出现也并非全是偶然。“我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生活中发生一些事,有什么感慨,都会随时记下来。这次我给德国的朋友也留下一个印象,无论是在咖啡馆里,还是在饭桌上,我不时会拿出纸笔,勾勾画画,记一些东西下来。所以,这本书的出现,在我也是顺理成章的。”刘春杰告诉记者。

        “不能因为怕得罪人

        就不做作品”

        《灵感——酷隆斯堡》也并不是刘春杰的第一本图文书。2005年,他的第一本图文书《私想者》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推出;2008年,他的又一本图文书《私想着》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并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2009年,《私想者》新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再度荣膺“中国最美的书”称号。

        与《灵感——酷隆斯堡》大多为风景画不同,《私想者》和《私想着》更多是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反思。有一件小事让刘春杰颇受震动:一个芝麻大的问题让一位领导对一位女士大光其火,叫她“滚”,让她毫无尊严可言。“她在家里也该是受孩子尊敬的母亲,被丈夫呵护的妻子吧。”还有一次,他在作品评比中担当评委,一个朋友请他予以“关照”,后来这个朋友的作品获得了二等奖,跑来问他为什么不能是一等奖,刘春杰说二等奖已经不错,何必还不满足,结果两人友谊断绝。这一件件小事触发了他版画创作的灵感,也催生了那些杂文式的文字。

        “画家,其实也是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对于社会上各种现象和问题,有责任发出自己的声音。”刘春杰说。他不相信有“纯艺术”的存在,更鄙视所谓的“玩艺术”。有的艺术家清高地说自己不关心政治,但在刘春杰看来,这个世界上,什么能与政治无关呢?体育?文学?科学?航天?GDP?政治,正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也是我们须臾不可离的。

        “有时候家人或者朋友劝我说话写文章不要那样直白、不含蓄,担心我这样让人看不惯,或者得罪人。我的想法是,我不想交天下所有的人,也不怕得罪因为做了作品而得罪的人,我不能不做作品,不说话。”显然,早已年过不惑的刘春杰依然没有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或许,这就是他的性格。

        这几年,刘春杰似乎迷上了创作图文书,除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三本书之外,还有黄山书社今年出版的《新私想》。对国内图书市场和艺术品市场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想到一个问题:相对于美术作品的高价,图书稿费低得可怜,刘春杰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写书上不是太不合算了吗?

        刘春杰告诉记者,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本书,稿费总计十余万元,创作花费了两年时间;如果卖画作的话,两个月画两三幅,就有十多万的收入。“那我为什么会做这么不合算的选择呢?说白了,做这样的书,是我喜欢做的事,我简直都有点上瘾了。”刘春杰说,他目前正在创作另一本书,“已经做了两个多月,还要两个多月才能完工”。

        版画:实践的力量

        事实上,当初学画时选择版画也是一个“不够聪明”的选择。在美术各个门类中,版画的接受面较窄,地位也在油画、国画、雕塑之下,辛苦,而且不挣钱。“但我偏偏好这一口”,刘春杰说。

        学画的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大约1988年、1989年,刘春杰学画四五年了,同学中,有的获奖,有的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有的得到专家认可,而刘春杰却无所成就,老师也不欣赏,因此觉得很没面子,很丢人,甚至一度想放弃。就在这时,从日本寄来一本中国画家作品集,里面收录了刘春杰的作品。这样一份肯定对当时的刘春杰而言,无疑是信心上的一种拯救。刘春杰坚持了下来。时光流转,20多年之后的今天,他当时的大多数同学早已放弃了艺术,而刘春杰则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

        早年,他生活在气候、民风都很彪悍的黑龙江,作品却主要描摹大自然,风格也极尽柔美;2003年,他移居风景秀美的南京,创作却开始更多地介入生活、批判现实,“好似一位抒情的散文家变成了尖锐的杂文家”(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语)。可以说,《私想者》等书正是他这种转变的见证。

        谈起今天的版画界,刘春杰颇多感慨。“有一个作家告诉我:文学很雅,文坛很俗。我也听一个昆曲家说,昆曲很雅,昆坛很俗。还有一个书法家宣称自己要面向书法,背朝书协。我对版画界的看法与他们很相似:版画很雅,但版画界很俗。”他说,自己的创作与中国版画界没有什么关系。

        在今天,版画当然不是一个红火的领域,但刘春杰觉得这样很好。随着他的创作日益得到认可,随着生活的压力已不再是一个问题,刘春杰日益坚定:“我会做一辈子版画,这是我终生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创作之外,刘春杰还热衷于版画的推广,由他策展的一年一度的“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已举办了4届,第四届展览的名字是:“实践的力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