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08月18日 星期三

    那些写在高原上的名字

    张志忠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08月18日   11 版)
    《带着氧气上路》,杨宣强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28.00元

        关于撒在那一条天高地远的天路上的青藏兵站部的故事,近些年来,已经讲述了很多很多,杨宣强的《带着氧气上路》,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有一种神性的超拔和凝思。

        杨宣强在青藏线生活逾二十年,从战士当起,一直当到宣传政工干部,对这片高原热土,对一代代坚守神圣职责的官兵们,对这里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脉,都有着深入透辟的理解,可谓酝酿良久,烂熟于心,一朝落笔,随手采撷,一个兵,一棵树,一只羊,便具有足够的故事性和情感含量,便足以感动人心。如果说,那些因为高原反应和意外事故而牺牲的军人及其妻子儿女的故事,彰显着当代国人的自觉的和随机的可贵牺牲,那么,作品中那些长年累积、慧眼识珠而发掘出来的生活细节,同样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心灵的风暴;生活本身就具有足够的戏剧性和情感冲击力,只待能够发现它们的眼睛。一把扑克的输赢,真是细碎得微不足道,却足以见出干部对基层战士的体恤。用一柄铁锹写在荒原上的名字,也许很快就会被风沙抹平,一个战士遭遇狼群面临危局的心态,却会让读者刻骨铭心。那个喋喋不休地和路过兵站的女记者套近乎拉家常的小战士,遇到外来的异性的意外欣喜,情态可掬;长年累月坚守在人烟稀少的高原的内心寂寞,也令人心灵震撼。鼓励战士们努力加餐饭而设立的连队嘉奖,变作了不知内情的内地民政干部口中的冷笑话,因为多吃了几个馒头,居然还把嘉奖令装进档案袋!当这位民政干部抱着慰问加旅游的意图登上高原亲访兵站,才知道人与人的理解有多么艰难,战士是在什么样的生存环境下进行坚守。种活一棵绿树,那凝结了几代官兵的心愿和努力,实现起来却又是那么艰难,在经历了太多的失望之后,已经接受了这严酷的现实,不经意间,却有一棵红柳终于在这里存活下来,昭示着人与大自然终于在最后一刻形成的妥协,一种抚慰油然而生。

        《带着氧气上路》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其在倾力描绘和弘扬高原官兵克己奉献精神的同时,又有意识地超越了以此为单一目标的写作,它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境界,流荡着浓郁的诗情和哲思,洒向高原都是情。在高原上做一个有心人并不难,杨宣强的工作也给他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但是,能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襟怀,能够把自己的关注投射给高原的一景一物,丰富自己,充实自己,能够在大自然与人的精神对话中,玄思冥想,心驰万仞,却是需要不断地在学习中,在追求中,提升自己的。对杨宣强来说,雪域高原,不仅是他长达二十年间工作和奔波的空间,还是他一个充满了“自然和生命的神性”的所在。它需要贴近,需要参悟,也需要相互的改变。关于藏羚羊,关于野牦牛,关于河流和山川,关于作家自己。在作品中,可以领悟到杨宣强对大自然的虔敬和崇拜。是的,在征服自然的口号中,人们做出了很多的壮举,创造了很多奇迹,却也做出了更多的蠢事,给人类和大自然造成永劫难返的灾祸。更何况,还有无尽的贪婪和难以抵挡的形形色色的诱惑。今日的当务之急,就像书中所展现的那样,是重建人对大自然的敬畏,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关系,重建大自然的神性。书中经常可以看到作者在高原上好整以暇,“偷得浮生半日闲”,面对大自然的潜思默想,将抒情与哲思融合在一起。还有那风尘仆仆地奔走在孤独的旅程上的朝圣者的身影,他的虔诚,他的单纯,可以让喧嚣的人心获得暂时的澄清。还有那位静坐在河边的独钓者,倾心于钓鱼,却又把钓上钩的鱼一一扔回河水里,在独钓者眼中,河水和时光之水,带给他多少情思。巍峨而静默的雪山,曾经浩浩荡荡、如今却在冬季枯竭的沱沱河,都需要人们的精心思索,以获得必要的启迪。而且,在杨宣强笔下,万物有情,众生平等,那一条因为在过公路时在车轮下失去了幼子而疯狂地追逐过路的货运卡车的母狗,那岂不传达出丝毫不亚于人类的伟大母性。

        杨宣强自称生性驽钝,没有灵性,但是,能够感悟到高原的神性的人,他心中必定有慧根、有悟性,有获得这种神性的独特能力。当然,这不是说天生的不学而能,而是得自勤奋和深思。在作品开篇之处,有这样的语句:来到青藏高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我和它们两不相干——讲到这里,还不出禅宗的格套;接下来的句子,却让我肃然起敬,不单是为了作者,还为了它带给我的深刻启示,“后来,我见到山不再只是山,水也不再只是水,我如同一块厚重浸骨的冰,在暴烈的阳光下开始消融,又如同一块高大不可一世的山,在年轮的风蚀中沧桑斑驳。如今,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而我却不再是我!”这才是得意之笔,点睛之笔,心灵的高度,提升到了高原的高度,也决定了这部新作无愧于那片土地、那段历史的高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