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虽然‘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得助于中国文学,但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却十分边缘。因此,我们对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是否能成为世界文学应有一个共同的标准,也即这种标准应该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意义;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考虑到各国/民族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兼顾到世界文学在地理上的分布,也即这种标准之于不同的国别/民族文学时又有其相对性。否则一部世界文学发展史就永远摆脱不了‘欧洲中心主义’的藩篱”。在日前上海举行的第五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上,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王宁指出,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世界文学已经从早先的一种“乌托邦”想象逐步发展演变成为一种审美现实。世界文学之所以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版本,与翻译的中介不无关系。
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厄湾分校研究教授希利斯·米勒认为,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再次来临,伴随着新的世界文学而来的是全球化。但现在人们所谈论的世界文学已经大大地不同于歌德当年对这一术语的建构。我们现在的语境包括当今全球化的诸多方面,世界文学也面临很多挑战。这些挑战使得世界文学这个话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出席本次会议的还有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戴维·戴姆拉什、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席、耶鲁大学波德·怀特·豪森比较文学讲席教授苏源熙、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刘康、美籍中国学者、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和翻译讲座教授、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和考古学院外籍院士张隆溪等中外著名学者。他们试图在一个广阔的全球文化和世界文学的语境下检视在中国和美国的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最新发展,分别通过世界文学在中美两国的教学和研究中的诸理论问题探讨新的文学史编写和世界文学选的编选策略。这对当今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主办,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和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协办,会议主题为“走向世界文学阶段的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ward the Stage of World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