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08月18日 星期三

    又见卢新华

    本报记者 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08月18日   11 版)
    《财富如水》,卢新华著,作家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19.00元

        赌场里人来人往。上海老作家峻青的儿子一眼瞅见了在赌场入口处的沙发上休息,并等待上桌发牌的卢新华。

        当时,他正在捧读佛教经书《金刚经》。奇怪,越是嘈杂的环境,他越是能看得进去,不管在别人眼里如何枯燥乏味。这样惊奇的遇见,不只一次。文学、哲学、宗教,中文、英文类的许多书籍,他都是在闹哄哄的赌场里看完的。

        多年来,关于他的传闻很多。卢新华去拉三轮车了,卢新华去赌场当发牌员了。

        言谈中,不无惋惜。是那个才华横溢的卢新华吗?多少人流着眼泪读完《伤痕》!他也因此和王蒙、张贤亮、刘心武、叶辛等一批“伤痕文学”创作者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主流作家,引发了80年代前期对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大规模讨论和对于人的尊严、价值、权利的呼唤。可是,自此仿佛是一个转折。在当时文人下海的热潮中,他率先弄潮无果,又留学去了美国。一去经年,中间出版过几部小说,和同时代众多的作家一样,再无80年代那番狂热,也再无一鸣惊人的波澜壮阔。如今,他带着新书《财富如水》回来了。

        “一朵诞生于赌场发牌员生活,全面、系统、别出心裁地论述财富、财富和人的关系的思想奇葩。”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说:“财富对每个人都极其重要,然而如何获取财富和如何对待财富将是一个与人的生命同等深奥和深刻的问题。《财富如水》为我们透析了这样一个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而读它有无限益处。”

    赌场发牌员的角度切入

        他的身材瘦高挺拔,眼睛里依然闪烁着80年代年轻人常见的热烈而执着的光。我们的话题从他的新作《财富如水》展开。他从一个发牌员的角度切入,以平等的态度和读者进行交流。“我们的声音也许还很微弱,但是,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到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我们必须动员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力量,张扬‘传统复兴’这面旗帜,把物质欲望降低下来,把对财富的执着降下来,否则人类没有希望。”卢新华说。

        有评论者拿《财富如水》和《伤痕》作比较,说《伤痕》是平地一声春雷,《财富如水》是“听取惊雷又一声”。也有人觉得,这种比较远远不够。《伤痕》如果是一发炮弹,射程是中国境内的,是文化革命时期的,现在《财富如水》则是洲际导弹,涵盖的是全球视野。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好作品,相信会得到社会广泛的好评和关注。”

        《财富如水》不是纯哲学的书,是大散文,也有评论,总之是跨文体的一部书。卢新华以东方哲学、东方智慧为观察的基点,融入西方哲学、现代经济政治学、历史和宗教,但手法又是文学的,有过阅读此书经验的人普遍认为“很好读,很耐读,特别引人入胜。”

        “一部人类发展史是人在生存过程中既向财富臣服,同时又向财富抗争的集体心理体验。对于财富,人类一方面追逐它、希望拥有它,同时鄙视它、疏远它。”卢新华对此的理解是,要“合天理、衡人欲”。在《财富如水》中,卢新华所做的,就是对于“合天理、衡人欲”的一次阐述。财是什么,财都有些什么特别的性质?为什么我们一方面知道它并不总是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却还要一遍遍,一群群,一代代趋之若鹜呢?卢新华后来体会到,那其实还是因为我们对财富的认知存在着误区。经过多年的思索,有一天,他在美国洛杉矶的赌桌上终于悟到——“财富如水”:

        那一枚枚的筹码其实也就是水滴,那一堆堆的筹码则是一汪汪的水,那一张张椭圆形的铺着绿丝绒的牌桌,则是一处处“碧波荡漾”的荷塘。于是,放眼望去,偌大的赌场内,一时间竟然波光潋滟,水气蒸腾,俨然一片财富的“湖泊”……由这赌桌上的财富,卢新华就联想起人世间许多其它名目的财富,以及这些财富的性质。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写过一首“好了歌”,其中有一句道的是“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这句歌词给卢新华的印象很深,可以说是道尽了人生和财富的“空相”。但就他的体会,财富应该还有另一种特别的性质,那便是“水相”。

        在《财富如水》中,卢新华的论述分为三卷:水性篇、水患篇、理水篇。《理水篇》的最后一章,他讲到了奥巴马等世界领袖所提出的“节能”与“减排”的措施,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奥巴马(包括西方世界许多政治精英)的‘节能’和‘减排’的措施,基本上还是寄托在新技术的层面上。毋庸置疑,新技术在寻求可替代能源、绿色能源,以及降低现有工业生产和运输工具的能耗上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他们也许还没有深刻体认到:世界真正的也是最根本的能耗,其实是来自人的心灵,来自人类永无止境、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世界领袖们如果不痛下决心,从人类精神层面去着手抑制人类的集体物质贪欲,降低人们在财富追逐过程中的‘心能’消耗,并设法平衡人类对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追求,扭转人类刚从神权和专制那儿解放出来,转眼又成为金钱和财富的奴隶的大趋势,仅仅企图通过新技术来节能和减排,必然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

    一切归零,这是他想要的生活  

        “我也曾反复思索过《伤痕》可能会带给我和这个时代的各种各样的意义。其一,也许仅仅是为了给汉语词典中的几个词汇,诸如‘一鸣惊人’、‘昙花一现’、‘江郎才尽’之类,作一新的注解;其二,也许是告诫我:你初入文坛,即有这样的成功,当继续努力。我内心当然倾向于第二种解读。”卢新华说。

        短篇小说《伤痕》发表之后,于大学毕业分配之际,卢新华本可以赴京走宦途,但他选择了去《文汇报》。当了4年文艺部记者,在80年代“下海”狂潮中,卢新华和当时的一批同道一起去深圳蛇口创办了“新亚洲实业有限公司”。因深受公司内部人事关系的困扰,很快便辞去董事长一职。

        他决定出国留学。刚进大学时看过的美国电影《阿波罗登月飞行》,给卢新华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好奇于西方的科技文明成果以及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希望通过留学换一个视角重新审视和观察中国。突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

        一切归零,卢新华得从头开始。他在国外,蹬起了三轮。靠着蹬三轮车挣来的钱,他在两年后攻下了加州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在一家图书公司的英文部做了三年经理,有了一笔积蓄后,开始办公司、开工厂、做期货、投资股票等,但都相继失败。1992年,通过国际发牌学校3个月的专业学习和考试,卢新华谋到了一份薪水颇丰的工作:在洛杉矶的一家大型赌场当发牌员。

        “发牌员分低、中、高级三等,高级发牌员有时发一副牌,赌资就有十几万美金。所以,脑子是不能走神的,需要十分专注,不能出错。有一个上海的女孩子,发牌被客人骂哭,哭得都没法发牌了。”

        从全国著名作家的巅峰回到零起点,踩三轮车的卢新华有何感触?“当这些是你想要的,你不会觉得有心理落差。”踩三轮车是卢新华到美国后的第一份工作。之所以选择做这个兼职,除了报酬不错,他还有一个一直放在心底的理由,那就是要放下身上那些荣誉的包袱,从一个普通人重新做起。“我已经有这个想法。所以我觉得这是个最好的手段。我连踩三轮车都能做的话,大概这世界上没有什么难得倒我的事情。”三轮车是卢新华到美国以后从零开始的一个起点。

    第一次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始自《紫禁女》

        “《紫禁女》是我在海外闯荡多年后,第一次用文学的方式表现自己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如果说,《伤痕》着眼于反思‘文革’浩劫的十年,那么《紫禁女》审视的则是我们民族漫长久远的历史,我希冀将中华文化和国家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反思。从这个意义上,《伤痕》是滴着血的创口,《紫禁女》则是结了痂的烙印。”卢新华说,《伤痕》只是触及了一个民族精神病症的表面,而《紫禁女》则是对这种病症深层病理的探究。在《紫禁女》中,他融入了儒、道、佛的一些思想,融入了这许多年来自己的独特体验。如果说《伤痕》是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反思的沉积,《紫禁女》则是从更深远的层面上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进行再思索。

        卢新华说,《紫禁女》的隐语很多,犹抱琵琶半遮面。很多人吃不透他在说什么。从伤痕文学开始,他开始反思特定的时代,想梳理出造成文革的历史方面的因素——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时代。他在《紫禁女》中呼唤大道,他觉得,中国这么多年来物质文明方面落后于世界,和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有关。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对财富的认知和处理的不断调整和变化。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过这样的话:“人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里所说的“人道”其实也就是人欲,人欲之道所做的总是要“让穷的越穷,富的越富”;但“天道”,亦即自然之道却总会反其道而行之,待社会的财富在富有阶层和权势者们的手中堆积到一定的程度,达到一个极限时,便要伸出一只无形的手,摸出一柄世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利斧“削富济贫”,强使社会的财富流向“低洼之处”了。

        他在作品中的思考是充满辩证的。这缘自他多年来对于哲学的酷爱。1974年,他在山东曲阜当侦察兵。值班站岗时,酝酿出了自己的第一首小诗——《侦察兵爱山》,刊登在《曲阜文艺》上。但比起写诗,卢新华其实更爱哲学。他在部队时读到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等哲学书籍给了他很多启发。“四人帮”粉碎后,退伍在工厂里当工人的他曾萌发要写一本理论书籍的念头。他甚至想好了书名,叫《四人帮批判》。希望能从思想路线、理论体系上厘清“四人帮”的“极左”路线与主张“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差异。

        这个宏大的写作计划后来搁浅了。也许经过发酵,已经融入在他的作品《紫禁女》或今天的《财富如水》一书中。

        “我做过许多事,但除了文学之外,我还没有遇到过一样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从内心里把它当作事业来对待的东西。我确实经历了比较坎坷的人生道路,但在我的心里,我以为自己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文学。”卢新华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