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介绍的一组数据耐人寻味:近10年,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倍的情况下,全国用水总量实现了“零增长”。
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消耗能源资源。2014年到2024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由5.52万亿千瓦时增长到9.85万亿千瓦时,增长超78%。对比来看,用水量“零增长”,背后有何“魔法”?
春光里有答案。河南农田推广智能滴灌技术,亩均节水20%;山西构建污水回收链条,污泥变肥料、蛋白液成有机肥;宁夏实现再生水100%回用,工业用水重复率达98%。技术突破正重塑用水方式,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7.7%,工业用水量下降23.8%。农田灌溉的“科技范儿”,彰显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蓬勃脉动,为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写下生动注脚。
再看一组数据。2024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下降17.7%和23.8%。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河流湖泊的水量明显增多。断流了100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4年全线水流贯通,北京81处泉眼在干涸多年后重新涌水……一降一增,照见发展逻辑的深刻转变: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是人水和谐、人水共生。
(人民网 4.3 邹翔)